重庆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项,“这种做法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不合文意,原文未提有人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C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关系。D项,“主要源于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分析不当,“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是“唐代的一些诗人开始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完全置于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原文内容并分析判断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不当,“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仅总结上文,没有引出下文的论述,仅能“承上”,不能“启下”。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整合原文内容和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后文“但在古诗文作品中,‘莲’这一意象”“正是继承了古乐府《江南》文化基因的结果”的提示和原文中的“古乐府《江南》首句即‘江南可采莲’,可见‘采莲’是人们观念中‘江南’的一项标志性活动”,可以得出此处应填“多与‘江南’相关”,排除B、C两项。第②处,根据前文“随着吴地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文人集中的地域与‘江南’所指的地域同时东移,‘江南采莲’的地域也经历了”的提示和原文中的“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都应该是楚地”“不过在六朝时,政治重心转移到建康,文人开始向吴地聚集,莲花的种植和关于莲花的写作也涉及吴地之莲”,可以得出此处应填“由楚地到吴地的变迁”,排除A项;而“不断的变迁”也不合语境和原文文意,排除 B、C两项。 4.①文章先指出人们常将古乐府《江南》涉及的“江南”归为吴地的误区,借“江南”地域概念的学术新见引出核心问题。②接着从演唱方式、押韵与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证古乐府《江南》的楚地歌谣特征,并通过“莲”的意象在楚地、吴地歌曲歌谣中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③最后得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属楚地的结论,并阐释后世文学中“江南”地域概念东移的历程和原因。 【评分参考】第①点答案,答出“将‘江南’归为吴地”“借学术新见引出核心问题”,1分。第②点答案,答出“从演唱方式、押韵与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证古乐府《江南》的楚地歌谣特征”,1分;答出“通过‘莲’的意象在楚地、吴地歌曲歌谣中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1分。第③点答案,答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属楚地”“阐释‘江南’地域概念东移的历程和原因”,1分。意思答对即可,要点不全的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思路结构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本,梳理内容;然后分析论述思路,大体划分结构层次;最后概述内容要点,组织答案。 5.①《涉江采芙蓉》中“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应在楚地。②文学传统上,楚辞及汉赋均将芙蓉视为楚地特产,此诗将“芙蓉”作为“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延续了楚辞的传统。 ③意象差异上,吴地歌谣中“莲”多借“莲”“怜”谐音双关表达爱情,而《涉江采芙蓉》中以芙蓉寄寓羁旅怀乡之情,未用谐音双关的修辞。④时代背景上,《涉江采芙蓉》反映的是东汉的社会现实,而东汉时“江南”仍指楚地(长江中游),吴地的“莲”文化尚未兴起。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1页(共7页)】 【评分参考】第①点答案,答出“‘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应在楚地”,2分。第②点答案,答出“楚辞及汉赋均将芙蓉视为楚地特产”,1分;答出“此诗将‘芙蓉’作为‘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1分。第③点答案,答出“吴地歌谣中‘莲’多借‘莲’‘怜’谐音双关表达爱情”,1分;答出“《涉江采芙蓉》中以芙蓉寄寓羁旅怀乡之情,未用谐音双关”,1分。第④点答案,答出“反映的是东汉的社会现实”,1分;答出“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