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导入课文 中国的古诗文里,有很多赏秋的文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 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关于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part 01 感知故都的秋 “故都” 指哪儿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故 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落日故园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萧萧芦荻秋 破题 文眼 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 有何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冷、清幽、清闲,寂静,悲凉) 探究一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秋院 一椽破屋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 一椽破屋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 感情:清,静,悲凉 探究一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秋槐 落蕊 铺得满地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 灰土上扫帚的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 铺得满地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 灰土上扫帚的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 感情:清,静,悲凉 探究一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秋蝉 衰弱的残声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叫 简直是家虫 感情:清,静,悲凉 探究一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秋蝉 秋雨 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 感情:清,静,悲凉 探究一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秋蝉 秋果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小椭圆形的细叶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淡绿微黄的颜色 感情:清,静,悲凉 秋蝉 小结 “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