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意,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3.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 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遂( ) 未寝( ) 相与( ) 藻( ) 荇( ) 竹柏( ) qǐn yǔ suì zǎo xìnɡ bǎi 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住户、人家 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一词多义 者 念无与为乐者 代词,相当于“……的人” 助词,表示停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解衣欲睡 相与步于中庭 省略主语,即“(吾两人)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于中庭”作“步”的状语,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定语后置,“如吾两人者”作“闲人”的定语,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从“夜游”的记录来看,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三部分: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慨。 第二部分:写月下庭中景物。 1.“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课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写出了庭院中月光的空灵清澈,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写出了倒影的清丽淡雅。此处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