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56849

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4.1 光的传播 题型梳理

日期:2025-10-10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24070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科,2024,八年级,上册,传播,题型
  • cover
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4.1 光的传播 【题型1】小孔成像 【典型例题】如图示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针孔是圆形的,蜡烛位置可调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则像的形状改变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推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 【举一反三1】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若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调节,像的大小不可能等于物的大小 B.木板上的小孔若是方孔,成像情况不会受到影响 C.保持蜡烛和墙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举一反三2】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小明在学习光现象时,便于更好理解,于是他动手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圆形小孔,然后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B.小孔成像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C.像的形状是圆形 D.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战国时期墨子在《墨经》中对小孔成像有记载。为了验证小孔成像的特点,小红同学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当物距AB为20cm时,蜡烛火焰像的高度为4.5cm;当物距AB为15cm时,蜡烛火焰像的高度为6.2cm。根据实验步骤及现象可以得出:蜡烛火焰 与蜡烛火焰 有关。 【举一反三4】下面是“圆梦组”和“追梦组”的同学探究小孔成像实验的过程: (1)①“圆梦组”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把制作好的圆形纸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为便于观察研究,应将A端用半透明纸制作成光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②实验中小孔最好对着 (选填“明亮的窗外”或“较暗的空内”)的景物进行观察,若像在光屏下方,可将整个装置向 (选填“上”或“下”)平移,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上表是“追梦组”同学在硬纸板上挖孔所做的研究太阳的小孔成像实验记录表:分析表格内的结果,同学们得出了一些结论,请补充完整: ①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地面上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是 (选填“一致的”或“不一致的”),这不是太阳的像; ②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远,地面上的圆形光斑,这是太阳的像; ③如上表所示,当小孔的最大外径为5mm,小孔距地80cm时,用一张卡片覆盖在△孔上,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与不遮住小孔相比,光斑的形状 (选填“变化”或“不变”); ④最后“追梦组”同学小明又制作了一个挖空的硬纸板如图乙所示,两个正方形孔的边长分别为4mm和1cm,他将纸板抓在手中正对着太阳,调节纸板离地面的距离观察地面上的光斑,下面四个选项中光斑的大小和形状一定不会出现的是 。 A. B.C. D. 【题型2】探究光沿直线传播以及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可以在真空里传播 C.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速度变快 D.月亮是光源 【举一反三1】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 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