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字词积累:准确认读 “嶙峋、丘壑、斟酌、重峦叠嶂” 等 10 个重点词语的字音,书写 “沼、昭、砌、沏” 等形近字; 结合语境理解 “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 等词语的含义,能辨析 “模、蔓、着、称”4 个多音字的不同用法。 文本梳理: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划分 “总 — 分 — 总” 的文章结构; 梳理 “整体(四讲究)— 局部(三细节)” 的说明逻辑,能用思维导图呈现说明顺序。 识别文中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 “说明文中糅合记叙、议论” 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 “图片对比→文本印证→实景联想” 的三步法,建立 “苏州园林图画美” 的直观认知与文本理解的联结; 2、通过 “小组合作探究 + 角色模拟(‘园林解说员’)”,深化对 “假山艺术感”“门窗图案美” 等细节的理解; 3、通过 “语言品析任务单”,自主发现说明文语言 “准确(限定词)” 与 “生动(摹状貌)” 的双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浅层:感受苏州园林 “曲径通幽、移步换景” 的审美特点,体会古人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 的造园理念; 2、深层:通过对比 “苏州园林与现代城市景观”,思考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价值,树立 “文化遗产保护” 的意识; 3、拓展:激发对家乡传统建筑的关注,培养 “从生活中发现语文之美、文化之美” 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核心任务:把握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一总特征,理解作者从 “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 的说明思路。 突破策略:① 发放 “说明逻辑梳理表”,让学生在速读时标注 “总特征句、分说角度、对应段落”,可视化呈现思路;② 播放苏州园林实景游览短视频(3 分钟),让学生边看边找 “哪些镜头体现了‘四讲究’”,将文本与实景对应。 核心任务:分析说明方法的具体运用及其效果(如第 3 段作比较、第 5 段摹状貌)。 突破策略:① 采用 “说明方法判断卡”,给出文中典型语句(如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让学生分组判断方法并填写 “效果分析”;② 对比分析:将 “图案画” 与 “美术画” 的特点制成对比表,结合生活实例(如 “格子床单 vs 水墨山水画”)帮助理解。 (二)教学难点 核心任务:理解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中 “艺术” 与 “技术” 的本质区别。 突破策略:① 概念辨析:用表格对比 “技术(有固定流程、可复制、侧重实用)” 与 “艺术(无固定标准、具独创性、侧重审美)”;② 案例支撑:展示 “普通假山堆砌图” 与 “苏州园林假山图”,结合文中 “只觉得身在山间” 的描述,让学生直观感受 “技术” 与 “艺术” 的差异;③ 拓展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既是‘技术’也是‘艺术’?(如剪纸、书法)”,迁移理解概念。 核心任务:体会说明文中 “记叙、议论与说明融合” 的表达方式(如第 4 段 “鱼戏莲叶间” 的描述)。 突破策略:① 句子改写:将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改写成纯说明句(“池沼中养有金鱼、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开放,构成观赏景观”),让学生对比体会两种表达的差异;② 情感挖掘:提问 “作者为什么要写‘鱼戏莲叶间’?”,引导学生发现 “记叙性语句能传递游览者的愉悦感,让说明更具感染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资源:苏州园林经典图片(曲径、月亮门、假山、藤萝)、城市公园对比图、实景游览短视频(剪辑自纪录片《苏州园林》)、“艺术 vs 技术” 对比图; 学习任务单:包括 “字词检测表”“说明逻辑梳理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