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第1节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观察露珠消失、水迹变干、温水蒸发的现象,知道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二)科学思维目标 1.通过观察露珠消失、水迹变干、温水蒸发的现象,知道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探究实践目标 根据事实提出假设,开展探究实践,利用实验验证水迹变干的过程是水蒸发进入空气中。 (四)态度责任目标 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和去向。 (二)教学难点 利用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有逻辑的推理。 三、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透明玻璃片若干、新鲜植物叶片若干、小烧杯(装温水)、干燥透明大烧杯、滴管、记录单(含观察对象、图画记录区、解释区)、记号笔。 2.多媒体资源:PPT 课件(包含叶片露珠、黑板水迹消失、湿衣服晾干、雨后路面变干等图片,以及实验步骤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提问,聚焦问题(5 分钟) 教师展示 PPT 中 “清晨叶片上的露珠” 图片,提问:“同学们,清晨我们经常能在树叶上看到晶莹的露珠,可是过一会儿,这些露珠就不见了。大家想一想,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猜想(如 “被太阳晒干了”“飞到天上了” 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水到哪里去了》。 (二)探索环节:实验观察,感知现象(20 分钟) 探索 1:列举生活中水 “消失” 的现象(5 分钟) 教师引导:“除了叶片上的露珠会消失,生活中还有很多水‘消失’的情况。请大家小组讨论,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现象?” 各小组讨论 2 分钟后,派代表分享,教师将学生提到的现象(如黑板上的水迹消失、湿衣服晾干、下雨后路面变干等)通过 PPT 展示,增加学生对水 “消失” 现象的感性经验。 探索 2:观察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水迹的变化(8 分钟)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玻璃片、植物叶片、滴管、记录单),讲解实验要求:“请大家用滴管在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各滴 1-2 滴清水,仔细观察水迹的变化,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单上,最后尝试解释水迹变化的原因。”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水迹的大小、形状变化,以及完全消失的时间。 观察结束后,邀请 2-3 组学生展示记录单,分享观察结果(如 “玻璃片上的水迹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叶片上的水迹比玻璃片上的消失得更快”),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水会慢慢消失” 这一现象,并引出 “蒸发” 的概念:“我们把这种水慢慢消失的现象叫做蒸发。” 探索 3:探究水蒸发后的去向(7 分钟) 教师提问:“水蒸发后变成了什么?又去了哪里呢?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随后展示实验装置(小烧杯装温水、干燥透明大烧杯),讲解实验步骤:“大家看,小烧杯里装的是温水,现在我用干燥的大烧杯把它罩住,请大家仔细观察大烧杯内壁会有什么变化。” 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待大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后,暂停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大烧杯内壁原本是干燥的,现在出现了水珠,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之前的观察结果进行推理,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温水蒸发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大烧杯内壁,就会凝结成我们看到的水珠。这说明水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了。” (三)研讨环节:深度分析,梳理认知(8 分钟) 针对探索 2 的观察结果,提问:“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的水蒸发后到哪里去了?” 引导学生结合探索 3 的实验结论,明确答案:“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了。” 针对探索 3 的实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