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目录 CONTENTS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01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02 学习目标 专题内容 01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资料、分析讨论,概括细胞学说建立过程及要点,阐明细胞学说对生物学发展的意义。 2. 借助对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剖析,运用归纳法等科学思维,分析并解释动植物体由细胞构成的结论。 3. 基于细胞学说相关资料,尝试分析科学家获取证据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4. 结合细胞学说及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内容,认识到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课堂导入 专题内容 01 课堂导入 17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小室并命名为细胞。此后,众多科学家不断探索,最终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这一学说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生物学研究之路。基于此,思考这些问题:为何细胞学说的建立历经漫长过程?仅观察部分动植物组织得出的结论可靠吗?细胞学说对生物学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专题内容 01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那科学家们是怎么发现这个奥秘的呢?就好比盖房子,要一块砖一块砖地砌起来才能建成高楼大厦,科学家们也是通过一步步的观察、研究才总结出细胞学说的。比如最初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大量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的比夏又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这就像是在探索生物体构成的“地基”呀。后来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了细胞,之后还有很多科学家不断用显微镜观察到各种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呢。那大家想想,从最初对人体的大体解剖观察到后来用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这一步步的发展对最终形成细胞学说有怎样的推动作用呢? 图1-1 施莱登和施旺 维萨里解剖工作图 胡克绘制的木栓细胞图 胡克时代的显微镜图 情境展示 思考讨论 问题1 科学家们在观察到不同动植物的部分细胞结构后,是怎样逐步将这些发现推广到所有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这一结论的呢? 提示: 回顾教材中各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从他们对不同动植物组织、细胞的观察,到最后形成普遍结论的思路去分析。 参考答案: 首先,不同科学家如维萨里、比夏等对人体器官、组织层面进行了研究,奠定了对生物体结构层次认识的基础。接着胡克等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的木栓细胞等,之后列文虎克、马尔比基等又观察到更多动植物的微细结构,积累了丰富资料。然后施莱登通过对植物花粉、胚珠和柱头组织的观察,提出植物细胞学说,施旺受其启发并研究动物细胞,最终综合得出所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结论,是在众多科学家不断积累、拓展研究范围并进行理论概括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得到的。 问题2 施莱登和施旺依据部分动植物的组织观察结果归纳出的结论,在当时未观察到所有动植物的情况下,为何能被广泛接受并对后续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呢? 提示: 思考科学研究中归纳法的运用特点以及当时生物学研究的整体状况。 参考答案: 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虽然他们只观察了部分动植物组织,但这些观察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当时,之前众多科学家已经对动植物的解剖、细胞观察等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很多资料,他们的结论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总结的。而且后续也有其他学者不断验证和完善,比如魏尔肖对新细胞产生方式的修正等,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推动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等。 问题3 既然“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那从细胞的传承角度看,这对理解生物进化有什么新的启示呢? 提示: 结合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