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认识化学反应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小明同学从中获得以下信息:①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碳和氧气;②反应发生条件是点燃;③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④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保持不变;⑤参加反应的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4。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⑤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配平化学方程式可以改变化学式中各组成元素右下角的数字 C.配平后,反应前物质的分子总数等于反应后物质的分子总数 D.化学方程式中的“↑”表示生成物是气体,所以在只要生成物中有气体就必须标“↑” 3.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是( ) A.4.4 g B.2.2 g C.12 g D.1.2 g 4.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不当的是( ) A.人居社区配置消防设备和设置消防通道 B.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C.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 D.夜晚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5.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可将C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有两种氧化物 B.乙烯的化学式为CH2 C.参加反应的H2和CO2的分子个数比为4:1 D.生成的乙烯和水的质量比为 28:18 6.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为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盖以发火(即燃烧)及代灯烛用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烛”发火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 B.“发烛”发火需要氧气 C.“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 D.“发烛”发火产物不会污染空气 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5 15 1 5 反应后质量(g) 11 待测 1 22 A.丙一定是催化剂 B.甲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5:1 C.甲和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1:3 D.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8.对于化学方程式2H2O2H2↑+O2↑的描述,正确的是 A.表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表示2个水分解成2个氢气和1个氧气 C.表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D.表示每2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 9.如图为实验室模拟炼铁,现将agFe2O3在高温下与足量CO反应,实验结束后测得B中产生3.00g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B.实验开始应该先打开弹簧夹① C.该实验过程中共消耗0.84gCO D.a=1.6 10.在反应2A+3B=2C+4D中,C、D的化学式量之比为9:11。若2.2gA与一定质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D,则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为 A.l0:11 B.22:15 C.15:22 D.11:10 11.线上化学课堂中,老师演示了“吹气生火”实验,他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上用导管吹气,脱脂棉燃烧了起来。同学们对该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以下判断不合理的是 A.脱脂棉是可燃物 B.选择粉末状过氧化钠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反应速率更快 C.“吹气”使脱脂棉的着火点降低而燃烧起来 D.吹出的气体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并放热 12.工业上用氨气生产硝酸,相关反应如下: ① ② 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属于化合反应 B.上述过程中产生的可循环使用 C.上述含氮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D.若完全转化为,理论上消耗 二、实验题 13.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A、B、C三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三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