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物质的变化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典故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 B.悬梁刺股 C.火上浇油 D.立竿见影 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下列项目涉及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禹州钧瓷烧制 B.修武松花蛋制作 C.伊川杜康酿酒 D.滑县木板年画 3.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在进行了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活动后,同学们有如下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其密度比水小 B.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C.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与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同种物质 D.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其过程伴有石蜡熔化的物理变化 5.某集团公司下属4家工厂,其中是利用化学原理制造产品的是 A.碎石厂(大石块轧成小石子) B.模具厂(钢铁熔化注入模型制成机件) C.酿酒厂(稻谷酿成酒) D.家具厂(木材加工成家具) 6.在“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中石蜡融化 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 D.产物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进而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冷凝腔中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水分子的体积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8.下列诗句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兴趣小组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蜡烛的燃烧,用氧气传感器测得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容器内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蜡烛熄灭后,容器内气体中只含有二氧化碳 C.燃烧过程中,容器内氧气体积分数逐渐增大 D.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6%蜡烛不能燃烧 10.实验室里用气体传感器和计算机来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曲线②表示O2含量的变化 C.蜡烛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被耗尽 11.四大名著是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哲理,下面故事描述涉及化学变化的有 A.草船借箭 B.倒拔杨柳 C.太君炼丹 D.黛玉葬花 12.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诗词中,体现了化学变化的是 A.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二、非选择题 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见现象 物质的 、 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等现象 本质区别 是否有 生成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 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 伴随发生化学变化 14.用编号填写:①鞭炮爆炸;②粉笔折断;③冰雪融化;④钢铁生锈;⑤衣服晾干;⑥纸张燃烧;⑦粮食酿酒;⑧矿石粉碎。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15. 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