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65145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大余县崇义县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31378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西省,答案,PDF,试题,语文,月月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上犹中学高一年级 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 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语文综合检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考武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注意羸项: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 “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卷上无效。 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 材料一: 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 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 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就好在它 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 喜悦。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麇之 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象,名布为候,礼贵意彖,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夫象者,出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 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 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 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