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声现象 A层·练基础 1.传统文化 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A) A.琴弦 B.匣子 C.指头 D.耳朵 2.(2025北京)如图所示的是编钟演奏的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B.听众听到的编钟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编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只编钟的同一位置,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上课时,老师调节扩音器的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B)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传播速度 4.传统文化 下列诗句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D) A.“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大”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主要是通过树木、大山传入人耳的 C.“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说明声音可传递能量 D.“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5.如图所示,用鹤骨制作的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管乐器。用骨笛吹奏发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B.发出的声音是由鹤骨的振动产生的 C.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 D.按压骨笛上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发出的声音的音色 6.(2025山西)如图所示,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琴身通常由梧桐木制成,琴弦常采用丝弦。演奏时,通过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弹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其原因是(C) A.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改变 B.琴弦振动的幅度发生了变化 C.琴弦振动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D.琴身和琴弦的材质比较特殊 7.(多选)对于如图所示的声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C) A.甲图:将发声的音叉轻触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乙图: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丙图:能从不同乐器的声音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声音音色不同 D.丁图: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进行工作的 8.(2025昆明五华区模考)如图所示是一种名叫龙头月琴的乐器,演奏者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琴声,这说明声音是由 振动 产生的;观众经过0.1 s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则观众距琴弦的距离是 34 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 9.(2025保山模考)小明用包装盒、海绵等物品制作了一个隔音房间模型。该模型能明显改变模型外的人所听到声音的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从控制噪声的角度考虑,该模型主要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10.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时,观众根据声音的 音色 (填声音的特性)来辨别唢呐声,观影过程中要求手机调成静音模式,是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 11.(2025昆明模考)如图为昆明市第三中学举办的“中外交响乐作品赏析”音乐会,这是一场融合视觉与听觉极致享受的高雅艺术盛宴,优美的音乐声通过 空气 传入现场同学们的耳中;大提琴演奏时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 音调 。 12.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音色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声呐是利用 超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 13.(2025昆明官渡区模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赫数 马赫数(Ma)是飞行速度(v)和当地音速(a)的比值,即Ma=,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 ℃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音速约为340 m/s,由于音速受介质性质(种类、温度、密度等)影响,马赫数是一个相对值,而非固定值。 飞行器可以根据马赫数进行分类。当飞行器的马赫数小于1(Ma< 1),表示其速度低于音速,称为亚音速飞行器;当飞行器的马赫数大于1(Ma>1),表示其速度超过音速,称为超音速飞行器;当飞行器的马赫数大于5(Ma>5),表示其速度大于5倍音速,称为超高音速飞行器。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