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66614

3.3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课件21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8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696903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张,七年级,地理,人教,课件,海陆
  • cover
(课件网) 情境导入 赶海是指在海水退潮后,人们到海边的滩涂、礁石区域,捡拾或捕捉滞留的贝类、螃蟹、虾、海螺等海洋生物的传统活动,兼具休闲趣味与收获感。 但是竟然有一位同学,在山里竟然挖到了“海鲜”! 在青藏高原遇见侏罗纪海洋 这枚菊石化石出土于西藏自治区的日喀则市定日县,也是珠峰北坡所在的区域 标本属于束肋旋菊石属,是侏罗纪晚期常见的一类菊石。 外侧的束状肋纹横贯于壳体两侧,纹路非常漂亮 与现在的世界屋脊的高原环境不同的是 大概距今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特提斯古海洋的北缘浅海,温度适宜各类海洋生物生存,那时的青藏高原会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课堂思考 为什么这枚菊石化石会出土于西藏自治区的日喀则市定日县?也是珠峰北坡所在的区域。 数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曾是一片海洋 海陆的变迁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感悟科学实证的方法。 2、通过拼图、绘图等活动,能够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认识世界的观念,感受科学家不懈探索的精神。 学习目标 相传麻姑本事惊人,曾三次历经沧海桑田,麻姑能掷米成丹以救黎民疾苦。其“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典故的来源,后世多以麻姑为长寿的象征。 自主学习 任务:阅读教材57、58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在图3.18 、 图3.19、图3、20的实例中,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变化的? 2、造成图3.18 — 图3.20海陆变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海陆变迁 海变陆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脉考察时发现岩石中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海陆变迁 陆变海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 台湾岛 中国大陆 台湾海峡 古城墙 澎湖海 荷兰通过修建拦海大坝连接须德海北口两岸,使4000平方千米的须德海湾变成湖泊,其中的部分海域被改造成陆地。 海陆变迁 海变陆 据统计,荷兰约有17%的国土面积(约7000平方千米)都是从大海里填出来的。 海陆变迁原因 ①地壳运动 ②海平面的升降 ③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海陆变迁 思考 你赞同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吗?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并且人类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海陆变迁 问题: 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910年,一个叫魏格纳的德国人盯着地图看啊看,从几块大陆边缘的形状推测出了“大陆漂移说”。 现在,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这个理论早就升级换代啦! 科学家沿着魏格纳指出的方向孜孜不倦地探索,动用了大量现代探测手段,终于发现,板块不是像浮冰一样随便漂来漂去的,真正推动它们移动的“大手”,是岩石圈循环! 自主学习 任务:阅读教材59、60页,思考: 1.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者是谁? 2.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小组活动 利用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对下图地理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南极洲是大片的冰川,没有树木,没有树木,何来的煤炭? 任务:关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德]魏格纳) 1. 敏锐观察+大胆联想是创新起点:魏格纳并非专业地质学家,却从世界地图上非洲与南美洲海岸的“拼合感”中发现疑点,打破了“大陆固定”的思维惯性,这说明创新往往始于对“寻常细节”的不寻常思考。 2. 坚持实证是理论立足的关键:大陆漂移说最初因缺乏“动力机制”证据被质疑,但魏格纳没有放弃,反而耗时数年搜集地质、古生物、气候等跨学科证据(如大西洋两岸相同的古生物化石),证明“猜想”需要扎实证据支撑。 3. 敢于挑战权威才能推动认知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