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68994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教案

日期:2025-10-1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341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
  • cover
古诗三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等生字,读准多音字“磨、挑”,会写“庭、相”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秋景,体会诗中的情感。 【单元任务情境】举办秋日画展 【本课任务情境】勾勒诗意秋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驱动趣导入: 1.同学们,一起读读单元导语页的诗句:“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说说你对秋天的感受。(自由交流) 2.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感受金秋时节的自然之美。完成下面两个学习任务,一起读: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②学习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3.我们要借助四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四个任务,并将学习成果用绘画的方式呈现,举行一场秋日画展。第一站,请和老师一起穿越时空,到古诗中领略秋意,绘制诗中秋景。读题。我们先走进诗豪刘禹锡的诗。 任务一:拆解诗题感诗韵 1.齐读诗题和诗人的名字。“庭”是本课要求认识和书写的生字,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记忆?(预设:组词法;借助形声字特点来记忆) 2.补充:“庭”字本义是指“房屋的正室”,类似于现在住宅中“院子”的位置。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书写时要注意上面的“广”字头写舒展,下面先写“壬”字,注意平撇下是“士兵”的“士”,最后一横稍短。最后写横折折撇和捺,捺要拉长、写平。请同学们在写字本上工工整整写两个,注意写字姿势。 3.洞庭在哪里?(请一生朗读注释①。借助注释能帮我们理解难懂的词,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要主动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诗人来到洞庭湖,欣赏着湖光山色,信笔写下了此诗。 4.现在请同学们走进《望洞庭》,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带拼音的字。(请个别同学朗读,提醒读准多音字的读音,齐读) 5.“磨”字还有一个读音,请组词来说说。(磨坊) 6.我们还要读好古诗的节奏,读出韵味。(请几个孩子读)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读,我读前面四个字,你们读后面四个字。配着古典音乐,开始配合朗读。 任务二:想象画面入诗境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秋季)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秋月)诗人在秋夜月光下,望着洞庭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我们依次来看。 2.前两句中,你们对哪个字特别有感触?(预设:和)“和”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读读注释②。 3.结合图片说一说,诗中指的是什么与什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洞庭湖的湖光和月光)是啊,湖光和月光互相和谐地交相融和,给整首诗罩上一层朦胧的美感。 4.下一句,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它的意思?(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为什么说是“未磨”的镜子?(结合图片,再联系诗文:晚上的湖面在月光下是朦胧且模糊不清的,就像没有打磨的铜镜。)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湖面的朦胧?(比喻)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好的画面需要我们用美妙的词句来描述出来。老师给你们送上好词宝库,请你们从中选择需要的词语,把这两句诗中的画面说生动。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说。(自由发言) 6.听完同学们的讲述,你对洞庭夜景产生了什么感觉?(宁静、美丽……)夜晚的洞庭湖是秀美的,呈现出一种静态之美。 7.在后面两句中,还藏着两个比喻,你找到了吗?(洞庭湖→白银盘;君山→青螺)看图,这是白银盘。借助注释可以知道,青螺是一种青绿色的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我们来看看洞庭湖和君山的位置关系及其面积大小。(洞庭湖的面积为2579.2平方千米,而湖中的君山面积只有0.96平方千米,洞庭湖的面积是君山的2600多倍。)诗人远远望去,看到洞庭湖如同一个大大的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小的君山。 8.我们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