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71820

6.2共筑生命家园》议题式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2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6373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学年,九年级,法治,道德,统编,2025-2026
  • cover
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小茶叶·大生态:贵州抹茶如何绘就生命家园? 1.【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是“建设美丽中国”主题的深化内容。教材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为逻辑起点,通过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如余村的蜕变),引导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明确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奠定基础。本课时承接上一课时“正视发展挑战”,从“问题认知”转向“解决方案”,体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维链条,是“文明与家园”单元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上一课时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逻辑、“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理解不足。优势:对“生态保护”“绿色生活”等话题有一定共鸣,关注身边的环保案例(如垃圾分类、新能源汽车)。不足:易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看待,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理解不透彻;对国家政策(如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缺乏系统认知。 3.【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认同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增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同。 道德修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主动践行环保责任。 法治观念:了解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如环保法的“最严”规定),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护航。 健全人格:辩证看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系统思维和长远眼光,避免极端化认知。 责任意识:明确青少年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角色,主动参与绿色生活实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路径(如基本国策、新发展理念)。 难点: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多媒体教学法 6.【设计思路】 议题线:“小茶叶·大生态:贵州抹茶如何绘就生命家园?”作为总议题,通过议题贯穿知识点。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5、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议题1:茶山何以复青翠?———探人与自然共生之道。通过贵阳“地下挖煤”转向“地上种茶”的案例,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议题2:绿叶如何变金叶?———悟两山理论辩证智慧。通过贵州铜仁抹茶的绿色发展案例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详细分析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议题3:茶香如何飘万家?———践绿色生活青春行动。通过贵州挣脱“煤山”枷锁,踏上“茶山”生态经济双赢之路,详细分析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7.【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抹茶的起源 作为近年来风靡全球的时尚饮品,抹茶起源在中国。早在魏晋时期,我国已有茶粉的记载,至宋代发展繁荣,并形成了“点茶”的文化传统。当时,抹茶不仅是饮品,更成为审美与艺术的载体,催生出“斗茶”“茶百戏”等文化活动。唐代,抹茶随遣唐使东渡日本,逐渐形成独特的茶道文化,并在近现代传播全球。 问题:那么,你知道抹茶背后的绿色故事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贵州,感悟小茶叶·大生态:贵州抹茶如何绘就生命家园? 自主学习: 1. 为什么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