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常见地貌 类型(第1课时) 第四章 地貌 地理 学习目标 ①能准确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并说出判定原因。 ②结合图文资料,描述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③结合实例,简单分析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描述地貌景观的特征。 难点: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描述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景观特征。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66~71页的内容,根据下面的问题,结合图表资料,标注重点,理解、思考并落实必备知识。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2.地表喀斯特地貌有哪些?溶沟、洼地、峰林有怎样的特征? 3.地下喀斯特地貌有哪些? 4.河流流经山区时,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形态,有什么特点? 5.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地区时,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形态,有什么特点? 6.河流流经地势平缓地区时,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形态? 7.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8河流入海或入湖时,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形态,有什么特点? 导入新课 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可溶性岩石:能被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化学溶蚀的岩石 2.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 新课讲授 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 海南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山东 福建 江西 安徽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上海 河南 山西 内蒙古 陕西 宁夏 甘肃 青海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新疆 江苏 浙江 北京 台湾 天津 ★ 2.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新课讲授 小组合作探究: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结合下图分析喀斯特地貌分布在这些地区的原因。 山区广布,地势落差大 降水丰富,流水溶蚀能力强 地处亚热带地区,加速溶蚀 喀斯特地貌 新课讲授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 等。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3.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水的溶蚀力):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也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4.水的流动性:流动的水可使更多的岩石(更大的面积)受到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5.气候温暖湿润。 新课讲授 3.类型 峰林、峰丛 残丘 溶沟 坝子 孤峰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笋 地下河 石钟乳 石柱 溶洞 天坑 淀积作用 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 新课讲授 洼地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 坝子 溶沟 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新课讲授 峰丛 峰丛基部相连并成簇分布,常呈锥状耸立,峰与峰之间多为马鞍形。 洼地边缘残留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新课讲授 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的结果,基部微微相连或不相连,成群簇立,坡度陡。 峰林 新课讲授 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是峰林进一步侵蚀、破坏发育而成的结果,多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或喀斯特平原上。 孤峰进一步被溶蚀形成残丘。 新课讲授 坝 子 峰丛 峰林 基座相连 基座不相连 孤峰 进一步溶蚀 进一步溶蚀 峰丛和峰林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是呈锥状耸立的山群。 不同点:最重要的区别是看基部是否相连,相连为峰丛,不相连为峰林。 新课讲授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漏斗、天坑、地下河、天生桥等 石幔/石帘、石笋、石钟乳、石柱等 流水溶蚀作用 流水积淀作用 类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