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耐人寻味的语言。(重点)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提升思想境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重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寻·情感之变 任务三 走进文本 悟生命之恒 任务四 品生命之哲思 任务五 创作生命诗卡 个体永恒宣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花凋谢但种子留存 图片:文物损坏但文明传承 这些画面中,哪些事物消逝了?哪些事物延续了?为什么? 【新课精讲】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名片】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等。 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是他1942年写的一篇哲理散文。 【文体知识】 议论性散文 【字词清单】 【多音字】 兴:【串句记忆法】老人看到家族中人丁兴(xīnɡ)旺,心里很高兴(xìnɡ) 。 【理解词语】 臼齿:磨牙的通称。 茸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任务二 寻·情感之变 对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鲜明的情感态度。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每段的中心句,思考: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鲜明的情感态度。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每段的中心句,思考: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思考: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任务三 走进文本 悟生命之恒 对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鲜明的情感态度。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每段的中心句,思考: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1.第一段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何妙处? 人们感受最真切,既符合实际,又能感染人。 ⒉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这和题目矛盾吗 时光一去不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 不矛盾。这是伏笔,为后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品·生命之恒 作者在第2段列举了哪两种事物?它们象征着什么? 小草、牛犊。它们象征了生命自身的伟大。 (生命能不断创造新的生命;生命永远有活力) 如何理解第2段中提到的“生命自身”的神奇、不朽? 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诞生,生生不息,生命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 【深入探究】 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流动性。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还有哪些生命的流动? 小溪沿着崎岖的山路奔跑跳跃,涓涓细流最终奔向大海,获得永生。 貌不惊人的种子埋在土壤里,经过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破土而出,最终开出美丽的花朵。 蝌蚪历经重重考验,成长为帮助人们消除害虫的“田园卫士”———青蛙。 其貌不扬的毛毛虫,竭尽全力挣脱茧的束缚,蜕变成五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