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73239

11《三峡》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加真题再现

日期:2025-10-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8次 大小:357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三峡,一句,一译,字字,落实,真题
  • cover
《三峡》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加真题再现 一、文学常识 《三峡》是《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水经注》,这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三峡是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193千米。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三峡大坝建成后,昔日风光不再。 二、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加真题再现 【题目】三峡 【注释】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赏析】 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表明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注释】 1. 自:在,从。 2.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阙:通“缺”,缺口,空隙。 【译文】 1/9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赏析】 文章以一个“自”字开头,从整体着眼,“七百里”并非实指,应为约数,形容范围之广。“峡”意为两山夹水的地方,故描写三峡景色从山入手。一个“连”字道出了三峡山的一个特点,“略无”二字形容得清楚明了,道出了“连”的程度,也点出了山连绵不绝的特点。 【真题再现】 1.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写三峡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原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注释】 1.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2. 〔自非〕如果不是。 3. 〔亭午〕正午。 4. 〔夜分〕半夜。 5. 〔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译文】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赏析】 正面描写近观三峡的感受。省略了两岸这个主语,“岩”指悬崖的岩石,“嶂”指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重”和“叠”两个字把原本高峻挺拔的山峰悬崖群像化了,形成了一幅整体的画面。“隐天蔽日”更加注重视觉上的感受,用直观的描述来突出三峡山的高峻险拔。 “自非”一句采用了并提的手法,“亭午”不见“曦”,“夜分”不见“月”,结合了人们的常识,选取“亭午”和“夜分”两个特别的时间点,从侧面让读者体会三峡山的特点。 2/9 【段落赏析】①段概述三峡山势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突出山高岭连。 【真题再现】 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