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积累与运用 字音字形: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考查教材中重点字词的认读、书写及在具体语境中辨析的能力,考查范围紧扣课内重点篇目,兼顾易错易混点。 词语运用:包括近义词辨析、成语理解与运用、关联词语选用等,题目设置具体语境,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词语,重点考查对词语意义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能力。 病句辨析与修改: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掌握程度,以及辨析并修改常见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通常涉及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 古诗文默写:这是积累部分的重点,直接考查学生对课内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名句的记忆与默写准确性,题型多为直接默写,有时也会涉及理解性默写。 名著阅读初步:可能会设置 1-2 道小题,考查学生对必读名著的基本了解,如作者、主要人物、核心情节等。 阅读理解 记叙文阅读:常以写人叙事类散文或小说为材料,考查重点包括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句子含义、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概括文章主旨等。 说明文阅读:考查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重点是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辨析并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文言文阅读:以课内文言文为主,考查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对文章基本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等。 写作:作文题型多以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为主,考查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评分通常从内容、表达、书写等方面综合考量。 综合性考查增加:单一知识点考查会减少,综合性、应用性题目增多,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开放性试题增多: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和创新思考,尊重个性化体验,如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可能会出现更多需要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题目。 传统文化渗透加强:会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等方面可能会增加相关内容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客游蜀 张籍 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 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 1.第一句中的“尽”字能否换成“经”字?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2.第三句中的“杜家”指谁?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4.本诗和《渡荆门送别》中都有“云”这一意象,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说说两位诗人分别借“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唐诗 ,完成各题。 南 征 唐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桃花水”“云帆”都是诗人对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的描写。 B.颔联“长避地”“更沾襟”表现了诗人晚年颠沛流离、四处逃难的艰辛。 C.“未见有知音”是诗人晚年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悲的自我鉴定。 D.本诗是晚年对自己命运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