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078117
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南校区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47376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张
山东省
,
第一次
,
图片
,
试卷
,
语文
,
质量检测
l 临沂一中南校区2023级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5年10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对鲁迅的思想影响显著。 ②鲁迅晚年创作的《出关》对小说主人公老子无意识地投射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读者从 中读出了“同情”和“自况”,虽然他曾直言《出关》“其实是我对老子思想的批评”。 ③鲁迅在小说《起死》中刻意将庄子改写为一个道士,彻底“漫画化”,这表达了他对“养 生”乃至“求仙”的道士思想的批判。道教以民众的信仰为通道,以感性“蛊惑”为手段, 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早在留日时期,鲁迅觉悟到中国“国民劣根性”几 乎都源于道士思想。《起死》中的庄子就成为一个被功能化、被世俗利用的形象,既非真实 客观的学术形象,更非忠于古代典籍的历史形象。 ④其实,真正把鲁迅的自我、生命、哲学跟庄子的思想对接起来的,并不是他对道士思 想的批判,而是他对“虚无”问题的探讨。“虚无”问题之于鲁迅的影响不言而喻,不仅表 现在某个时期的彷徨与绝望,表现在他对“虚无”的深入理解与体认,更重要的是他从“虚 无”的藏藏一 一也正是这种“脱出”,区分了鲁迅与庄子。 ⑤鲁迅曾对庄子投入过较多的关注,他对自己曾经在思想上“爆”直言不讳。在《彷 徨》《野草》时期,鲁迅的思想被“虚无”充满,其行动也不能获得方向感。此时,鲁迅把 庄子的“虚无”与老子的“无为”联系起来,声称“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来“求乞”,如 此“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执着于思想与行动联动的鲁迅,以自己的痛苦体验和思考继续求 索:是安于“虚无”还是走出“虚无”?是停于“绝望”还是反抗“绝望”?最终,他得出 结论,人得“走出”,得“反抗”,得不断行动。于是,他与庄子有了区别。到他创作《起 死》时,“虚无”问题已不再是他思想的主轴和基本苦恼,有思想支援的“行动”也因与中 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联系而获得了方向。 ⑥此时鲁迅对庄子的观照,充满一种告别了“旧我”的明快和力量:他不仅成功地区隔 了庄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部分,而且以过来人的视角反观庄子的“虚无”问题。最终我 们发现,连接着庄子与鲁迅的那条思想脐带已经通过其自我更新而脱落。鲁迅笔下另外出 现了像禹、墨子等“中国的脊梁”,他们以“埋头苦千”和“拼命硬干”的形象,纠正着源 于道家思想的那些不谴是非、不讲原则、徒作大言等方面的国民劣根性,映照着鲁迅自我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国庆返校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2025-10-09)
辽宁省本溪市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2025-10-09)
山西省吕梁市部分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2025-10-09)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5-10-09)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等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2025-10-09)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