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78470

一上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大家排好队》教案

日期:2025-10-12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2751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四,单元,第十六,大家排好队,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一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平平安安回家来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1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我们小点声》是统编版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第四课(第 16 课)。二、内容分析:1.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 “我们讲文明” 主题,聚焦校园及公共场合的文明行为养成。本课作为单元开篇,以 “声音控制” 为切入点,结合教室、医院、图书馆等真实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 “小声交流” 是文明素养的重要体现,既能保障他人正常活动(如学习、休息、康复),也能维护公共秩序,为后续学习其他文明行为(如礼貌用语、遵守规则)奠定基础,助力学生逐步建立社会适应与自我管理能力。2.课时内容分析:《大家排好队》是部编版一年级道法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中的第 16 课,本单元聚焦培养学生公共文明好习惯 。这一课时,通过 “还是排队好”“怎样排好队” 两个板块展开。一年级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养成初期,虽有过排队经历,但对排队意义理解不深。 在 “还是排队好” 板块,教材借助生活场景,像学校领作业本、超市结账等,引导学生对比排队与不排队的状况,让他们感知排队能带来秩序、保障安全且提高效率,明白排队是文明行为。“怎样排好队” 板块,则指导学生掌握排队方法,如按先后顺序、保持间距,以及面对插队等情况的应对策略。通过这两个板块,促使学生树立排队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在公共场合自觉排队的良好习惯,为其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3.关系建构:本课关系建构围绕 “衔接 — 关联 — 联结” 三层逻辑展开。在单元纵向衔接上,作为《我们讲文明》单元的关键课,它承接前序 “文明认知” 内容,将抽象文明概念转化为 “排队” 这一具体行为准则,又为后续 “公共礼仪”“尊重他人” 学习打基础,形成 “认知 — 实践 — 拓展” 链条。 横向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校园里领作业本、课间操排队,家庭中超市结账、医院挂号等日常场景,让课堂所学可直接对应生活实践,实现 “课堂 — 生活” 双向互动,推动文明习惯从校园延伸到社会。 深层联结学科素养,通过理解排队对公共秩序的意义,启蒙 “个人影响集体” 的责任意识;学习应对插队的方法,培育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公共精神,为后续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养成埋下伏笔。三、资源挖掘:校园内,可利用课间操、食堂打饭、领作业本等真实场景,组织学生观察排队与不排队的差异,还能邀请班主任分享班级排队管理经验。 家庭中,布置 “家庭排队小任务”,让家长拍摄孩子参与超市结账、医院挂号排队的视频或照片,作为课堂交流素材,增强家校联动。 社会层面,选取地铁站、公交车站有序排队的公益广告,以及因不排队引发混乱的新闻片段,通过对比让学生感知排队的重要性。此外,制作 “排队文明拍手歌”“排队小标兵” 荣誉贴纸等趣味资源,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让资源更好服务于教学目标。 课标分析 政治认同:感受国家倡导文明秩序理念,认同排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培养谦让友善、遵守公德的道德品质。 法治观念:了解公共秩序相关规定,树立遵守排队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的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克服拥挤争抢的不良行为,塑造守规则、懂礼让的健全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明确遵守排队秩序是个人责任,养成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一年级学生虽未系统学习排队规则,但已有丰富生活经验。校园里,每天早读前交作业、课间操集合、放学整队等场景,让他们对 “排队” 有初步认知;家庭中,随家长逛超市结账、去医院挂号时,也见过或参与过排队。不过,多数学生仅停留在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