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80292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解决诗歌选择题 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10-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38171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解决,诗歌
  • cover
(课件网) 解决诗歌选择题 考试说明 (1)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水平自我定位 一等:能弄懂诗歌所涉时、地、人、事、景、物,明白表层意思,翻译出诗歌大意; 二等:能够领会深层意思,弄清楚诗歌写的内容(包括人物)、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运用的表达技巧; 三等:能够借题解诗,聚焦诗中的关键词句,熟练应对各类题型。 四等:能够品鉴诗歌,写出品鉴文段。 真题研习 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A 解析:首联上下句具有一定因果关系,当时学风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学转难”造成的,两句中都不包含“不畏艰难”的意思。(《2024版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真题研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内容理解 内容理解 内容理解 表达方法 真题研习 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C 解析:几声鸡鸣犬吠不仅不让人觉得喧闹,反倒强化了此地的静谧清幽之感。这里仍然是诗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诗人感觉没有被破坏,心情也没有变化。(《2024版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真题研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内容理解 意象意境 艺术境界 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设题角度,知晓设题陷阱。 2.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考什么 怎么考 怎么做 为什么 学习任务一: 了解设题角度, 知晓设题陷阱。 设题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考纲(原):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 1.鉴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 2.赏析语———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