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01 研练近三年高考真题 ———探究规律,明确方向 2026高考一轮复习 考点专题精讲 考情表览 年份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试题构成 主观题 选择题 2025 新高考Ⅰ卷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七言律诗 借物喻人 情感内涵 对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理解和赏析。 2024年诗歌选择题中首现逻辑题。(全国甲卷) 新高考Ⅱ卷 《咏省壁①画鹤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宋之问 陈子昂 五绝+五律 借物喻人 思想境界 2024 新高考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七言律诗 即景抒怀诗 表达技巧 新高考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七言律诗 即景抒怀诗 分析 情感 考情表览 年份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试题构成 主观题 选择题 2023 新高考Ⅰ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宋) 七言律诗 说理诗(酬和诗) 诗评题 对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理解和赏析。 2024年诗歌选择题中首现逻辑题。(全国甲卷) 新高考Ⅱ卷 《湖上晚归》 林逋(宋) 七言律诗 山水诗(田园诗) 主旨概括题 考情表览 年份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试题构成 主观题 选择题 命题特点: (1)选材:①从时间看,近几年考查的全是唐宋诗歌,以宋为主。②从体裁看,几乎全是近体诗,以七律为主,偶尔涉及词。③从题材看,既有传统题材,如送别诗、山水诗等,又有非传统的有交际属性的寄赠诗、酬和诗等。题材内容广泛而多变。④从内容看,力避消极萎靡,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重视立德树人。 (2)考点:①淡化术语技巧,侧重诗意理解,极个别涉及艺术技巧和语言风格。②注重关联教材,学考一体。 (3)题型:一选择一主观,前者稳,后者变。分值9分。 【教材溯源·考点链接】 1.关注重点名家,扩大涉猎范围。针对诗歌体裁、题材多样化的特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最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作家的诗歌或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对古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家、风格特色等也要做到胸中有数。 2.回归教材,形成知识体系。在复习备考阶段,应对教材中的古代诗歌篇目进行系统复习梳理;重视群诗复习,并比较同类诗歌的异同,打破单元限制。尤其是高考要求背诵的初高中古诗词名篇,考生应对它们的主要内容、典型手法和情感十分熟悉,并形成知识体系。 命题启示 3.重视整体阅读,增强读懂能力。要读懂诗歌,就需要有文本的整体意识,即要弄清楚五个基本问题: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写(主题)、我怎么看(评价赏析)。此外,还需要对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意义、句法特点、典型意象、主要题材类型加强复习。这样,考生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把握诗词的内涵,从而洞彻诗词所要抒发的情感,在答题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 命题启示 4.注重练习和实践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和练习也是提高古代诗歌水平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方式,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文学社团或诗歌比赛,与其他爱好者交流和互相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1)建构知识体系 古代讲“诗”言志,命题者也讲“诗言志”,以前往往强调诗歌术语。要赢得高考就必须深度研究高考真题, 准确理解对诗歌的认识就藏在高考题的“题干”与“答案”里。 新高考, 命题引导教学。备考过程中可以从术语开始, 准确理解形象(意象、意境、人物形象、物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概念。在系统掌握这些概念术语的基础上,联系“诗言志”建构知识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