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诗回归《春江花月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 唐代诗歌发展 初唐 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盛唐 代表人物就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作。 中唐 代表人物是韩愈、白居易,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 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 *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 *成就最高:杜甫、李白 李商隐、杜牧 唐诗的发展脉络 01 《春江花月夜》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 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若虚 清人沈德潜评:“题中五字,安放自然。” 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诗歌情节也随此五字逐步展开和逐步归结。 “月”——— 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 题中意象 春 江 花 月 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明月初升 月上中天 月渐西落 月沉江海 整体感知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思想变化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想一想,你感受到了这首诗的什么特点?全诗可分为几个层次?有几幅图景?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月下之景:月色无垠、月色纯净; (1-8句) 壹 月下之思:人生无尽、宇宙永恒; (9-16句) 贰 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 (17-36句) 叁 春江花月图 月下沉思图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景 整体感知-月下之景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初升之月 意象: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春、夜是背景)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思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赏析:“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思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原文回答)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 思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