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8086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课件(32张)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78008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课,明清,经济,发展,闭关锁国,课件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点】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 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蔬菜水果也有“姓”哦! 有姓胡的,如胡桃、胡姜,胡萝卜。有姓番的,如番薯、番茄。有姓洋的,如洋葱、洋姜。除了洋葱、番茄,明代还引进哪些蔬菜水果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 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全班大声朗读。? 二、新授课: 本节课,我把课本117页插图提到的施复夫妇设计为本课的主人公,他们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苏州,靠纺织丝绸发家致富。希望学生用课本的知识来补充他们的日常生活、理解他们发家致富的秘诀,甚至给施氏家族编写一个符合时代背景的结局。 我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了三个场景: 场景一:日常生活 场景二:创造财富的机房 场景三:施氏家族后传 场景一:日常生活(共创设三幕,主要是解决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两块内容) 第一幕 夜晚,在纺织机前劳累了一天的施复夫妇坐在院子里葡萄架下休息,喝着小酒,还能吃着这些由国外引进的( 、 、 )下酒小吃,心情甚是惬意。院子外的田野里的庄稼长势喜人,除了水稻,还种了一些原产南美洲的( 、 )。 第二幕 施复夫妇所生活的城市苏州是明代的( )中心。后来,有一个城市超过了它,那便是( )。在施复夫妇的苦心经营下,他们生意红火,财源广进,生活富足。他们不断提高生活的品质,饭桌上的碟、碗,书桌里的花瓶,花纹优美、造型多样,都是精挑细选过的,去到了当时中国的瓷都 ( )选了花色精美的 ( )瓷器。 第三幕 施复夫妇生产的丝绸光彩润泽,成为市场的抢手货。许多商人携带重金来采购他们丝绸,贩卖到( )和( ) 等这些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这些大商人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主要是山西的( )和皖南的( )最为著名。 场景二:创造财富的机房(了解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随着丝绸的热销,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他们并不满足,不断购置织机,不再自己织绸,而是专门雇人(机工)织绸。施复夫妇就成了大机户,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这种现象被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 ( ) ,机工就是早期的( ) 。他们之间这种( )的关系,是一种( )性质的生产关系。 场景三:施氏家族后传(了解“闭关锁国”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施复夫妇把雄厚的家业都传给了子孙后代,到了清朝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到了清朝,他们的丝织业却不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因为当时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推行“ ”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到了清朝中后期,他们家道中落,因为清政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 ”政策,所以那些光彩润泽的丝绸很难卖到国外,他们失去了巨额的外贸收入。他们的丝绸只能长途跋涉到达( )这个唯一的港口销往海外。 小结: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两百多年,到1840年鸦片站爆发,英国人用武力撞开中国大门,大量倾销廉价的棉纺织工业品,施氏家族彻底破产了。 设想:长眠于地下的施复夫妇也许会问:皇上,为什么要闭关锁国?害我们家道中落,家业失传,泉下含恨。 学生表演情景剧《乾清宫议政》并结合材料,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 论从史出: 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