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 1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 3 张若虚笔下的月又是怎样的月呢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的故乡之月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 4 情境导入 语言构建与运用: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1 思维发展与提升:于诵读中体味声韵,感受诗歌意趣,提升鉴赏能力。 2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本诗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3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中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慨与联想。 4 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01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于《全唐诗》中录存的《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02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 走进张若虚 02 评价此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盛赞此诗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清末王闿运 闻一多 01 《春江花月夜》一诗经历坎坷。从唐到元被埋没了好几百年,直到明代才真正得到文坛的重视。 古今评说 反复诵读 感受意境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的美感。”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这首诗的音韵之美。 皆似霰 xiàn 扁舟 piān 汀上白沙 tīng 捣衣砧 dǎo zhēn 滟滟 yàn 纤尘 xiān 西斜 xiá 芳甸 diàn 青枫浦 pǔ 碣石 jié 读准字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的美感。”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这首诗的音韵之美。 明确: 文章标题包含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春、江、花、月、夜五个名词,五个意象,五幅画面,交错出现,仿佛一首交响诗。 其中“月”这个意象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 本诗按照月亮行动轨迹展现了“月”意象的四种状态;即:月出—月悬—西斜—月落。 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文本探究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月生 月悬 月斜 月沉 春江潮水连海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