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 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云南元谋人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蓝田人化石距今约115万-70万年;湖北郧县人化石距今约100-80万年;北京人化石距今约70万-20万年。这些古人类化石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 A.创新性 B.包容性 C.连续性 D.统一性 2.元谋人、蓝田人和郧县人的发掘地点发现有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包括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据此可知,我们了解古人类的生产状况主要通过 A.考古发掘 B.文字记载 C.神话传说 D.专家推测 3.下面是原始人类劳动历程想象图。该图反映的是原始人类 A.猎取动物 B.制造陶器 C.制作石器 D.摩擦生火 4.据考证,下表反映了早期北京人寿命分布状况。分析北京人寿命分布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总人数 14岁 30岁以下 45-50岁 50-60岁 死亡年龄不明 39 39.5% 7% 7.9% 2.6% 41.9% A.个体生活,环境恶劣 B.磨制石器,食物匮乏 C.不会用火,茹毛饮血 D.狩猎生活,风险较高 5.“他们的头骨已经具有现代人的形状,前额隆起,眉骨趋向薄平,嘴部后退,下巴明显,头盖骨变薄,脑容量与现代人平均量一致。”据此可知,该古人类 A.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B.外形基本脱离了原始特征 C.保留着古猿的特征 D.已经能够使用和保存火种 6.考古发现,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距今约一万年以后的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 C.人们已经普遍使用陶器 D.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第1页(共4页) 7.距今约5300年前的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了祭坛、积石壕、神庙、玉器等;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都发现了大型都邑、宫殿和权贵阶层的大墓。这反映了 (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黄河流域已出现早期国家 C.原始先民定居生活 D.我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8.“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方。”材料表明原始农业兴起使人类( A.有了审美意识 B.过上群居生活 C.开始定居生活 D:饲养水平提高 9.下面出土文物及其线描图可以印证河姆渡人 ( A.制陶技术成熟 B.掌握钻孔技术 C.冶炼技术发展 D.雕刻水平较高 10.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这是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第一次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的影响。据此可知 ( ) A.彩陶制作水平高超 B.中原地区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彩陶种类十分丰富 D.中原彩陶文化辐射范围广泛 11.在大汶口遗址中发现,有的墓葬还随葬一些需要通过远距离贸易获得的稀有物品,如玉器、象牙制品、鳄鱼骨板等。这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B.早期国家产生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已有商品交易 12.在良渚文化遗存中,发现有设防城堡、大型礼制性建筑、祭祀用的玉器、大小悬殊的墓葬等。这说明 () A.中国史前文明领先世界 B.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C.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具有最原始的宗教信仰 13.在对陶寺遗址动物考古发掘时,人们发现较多猪的肢骨上,不仅有敲骨取髓现象,还有一些浅而细密的切割痕。据此推断,这些切割痕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对猪进行的手术操作 B.一种特殊的烹饪手法 C.受伤后未痊愈的疤痕 D.天生形成的“胎记” 14.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表明传说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