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82675

7.1 力 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日期:2025-11-02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237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物理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七章 力 第1节力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下册教材 出 版 社:人民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24 年 7 月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的开篇第一节,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从教材体系看,它承接初中物理运动学内容,为后续弹力、重力、力与运动的关系等知识奠定概念基础;从内容逻辑看,教材先通过生活实例建立力的初步认知,再明确力的定义、作用效果、三要素及示意图,符合“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规律,是学生从“运动描述”向“运动原因分析”过渡的关键节点。 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推、拉、提”等与力相关的动作,对“力能改变物体状态”有模糊认知;同时已掌握简单的图形绘制技能,为画力的示意图做了铺垫。 2.认知难点: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同时存在”理解不深;易混淆“力的作用效果”与“运动状态改变”(如将“形变”与“运动快慢变化”割裂);画力的示意图时,易忽略“作用点”和“箭头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3.学习特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通过直观体验和具象实验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物理观念:建立力的初步概念,明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准确判断具体情境中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能区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知晓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与实验现象,归纳出力的定义及作用效果,发展归纳概括能力;通过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初步体会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能通过力的示意图将抽象的力具象化,提升模型建构能力。 3. 科学探究:经历“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的探究过程,掌握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及三要素的基本方法;能规范完成实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能力。 4.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感受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实验与作图练习中,养成严谨规范、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内容 教学 重点 1.力的定义及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的判断。 2.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的规范绘制。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无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时不能产生力)。 2.区分“运动状态改变”的具体表现(速度大小变化、运动方向变化)。 3.力的示意图中“作用点”的确定和“箭头方向”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示范法。 教学准备 弹簧、橡皮泥、乒乓球、木块、磁铁、铁钉、PPT课件、力的示意图模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 创设情境:展示PPT课件上的动画及生活场景图①人人推车;②手拉弹簧;③磁铁吸回形针④推土机推土),提问:“这些场景中都有什么共同的动作或现象?” 2. 引导学生说出“推、拉、提、吸”,进而提问:“这些动作在物理中统称为什么?”引出课题———力。 1. 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后回答“都有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推、拉等动作”。 2. 跟随教师引导,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力”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降低认知门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探究新知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①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1:“用手推桌子、拉弹簧、提书包”,提问:“每个动作中,有几个物体参与?分别是什么?” ② 演示实验:用磁铁吸铁钉,提问:“磁铁和铁钉没有接触,是否产生了力?” ③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接触或不接触均可产生力 力的作用效果 ① 分组实验2: - 用不同力度捏橡皮泥(观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