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文化 单元导语: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一场由“博悟课程”引发的学习革命 当下,“博物馆热”在中国各地日渐升温,引发不少关注。而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史家小学,这种热度已持续多年。从把课堂搬进博物馆,到将博物馆资源引入校园,再到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在探索学校教育与博物馆资源结合的路上,史家小学已走过十余个春秋。如今,与文物交友,和历史对话,在这所学校蔚然成风。仅本学期,就有1300余名学生在学校提供的诸多课后服务项目中,选修了史家教育集团、中国国家博物馆及新维尚智技术团队共同研发并实施的“博悟博学课程”。 2012年,史家教育集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开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正式实施。十年来,“博悟课程”在实践中完成了从1.0到4.0的跃变——— 课堂导入 1.0:“漫步国博”系列课程。把课堂搬进博物馆,让学生直面真实的文物。课程设置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分为说文解字、服饰礼仪、美食美器、音乐辞戏四个主题,按照“工具性功能性工艺性文化性”的学习脉络层层递进。 2.0:“博悟之旅”系列课程。将博物馆资源带回校园,让“博悟课程”反哺国家课程。学校依托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开发了《“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系列丛书,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命、创造、尊重、责任、规则”五大意识。 3.0:亲子研学系列课程。让博悟学习成为最时尚的家庭休闲活动,在亲子研学中建立同向的家校共育模式。学校推出《博悟之旅———亲子研学中的传统文化》丛书,引领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 4.0:数字云研学系列课程。学校牵手北京新维尚智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借助数字化技术,升级“博悟课程”,打造“博悟之旅”数字博物馆,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在海量的历史物证中探究先人智慧。 课堂导入 探寻“何以中国”,必然绕不开“何尊”,这件来自西周早期的青铜尊,内底部铸有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就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是一个很典型的酒铜器代表,尊内铸有122字的铭文。何尊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训,“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这是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青铜铭文,就是用青铜铸造出的宝贵历史,可以印证史籍或弥补史籍的不足。 这件文物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1.理解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2.理解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 3.明确文化发展与时代实践的关系 4.明确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 政治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科学精神: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的资源。 公共参与: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化发展的三大路径。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目录 壹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叁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贰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强调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2025年新春佳节期间,“古城过大年”“年画进万家”等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百花齐放,为人民群众送去高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