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年秋季新版八年级上册同步学练测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 【知识结构】 【要点梳理】 一、七七事变 1.概况: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英烈: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易错易混 日本局部侵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部队改编: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2.形成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 三、淞沪会战 1.爆发: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2.抵抗: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 3.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4.意义: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 5.迁都: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四、南京大屠杀 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2.罪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同步训练】 1.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火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于1938年4月迁至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办学8年间,坚持为国育才,传播进步思想,探索救国道路。西南联大的组建( )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旨在联合海外华侨支援前线作战 C.直接源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促进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 2.1938年10月,来自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的45个华侨团体在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到1941年12月实际每月平均捐输达734万元。这可以用来佐证( ) A.敌后战场抗战 B.全民族抗战 C.正面战场抗战 D.局部抗战 3.蒋介石称谢晋元为“中华民国军人光荣之典范”,并赞扬其在孤军营中的坚毅精神。毛泽东则称谢晋元为“民族革命典型”,认为其代表了中国军人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们做出这一评价是由于谢晋元( ) A.在喜峰口重伤日军 B.率军守卫宝山后壮烈牺牲 C.坚守四行仓库阵地 D.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军 4.如下信息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 ) ·在军队问题上,共产党愿意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在政权建设上,共产党拥护国民政府,拥护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两个政权的敌对状态 A.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的目的 B.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要求 C.坚持抗战反抗侵略的决心 D.团结御侮一致抗日的诚意 5.图片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下列组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日本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揭露 D.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6.七七事变如同导火索,点燃了日本全面侵华的战火,整个中华大地生灵涂炭。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蒋介石等国共两党领导人展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国共两党摒弃前嫌,达成第二次合作,共同建立起了一个统一战线,它是( ) A.革命统一战线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 7.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