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84981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22274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苏省,月月,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10 月学情检测 语文试卷答案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C 2.A 3.①乙②士人/士大夫/文人③蒸青工艺 4.①首先直陈最主要的原因“宋明两代国力发生变化”;②然后假设辨析,引出另一主因“制作工艺的发 展”;③最后用设问阐述炒青与蒸青制作工艺的不同,具体解说“制作工艺的发展”这一主因。 5.不能简单认为茶包冲泡是茶文化的退步。①茶包冲泡遵循饮茶方式“由繁入简”“由精到搏”的规律; ②降低了饮用门槛,扩大茶叶受众,有助茶文化传播,适应现代生活变化;③茶文化的内涵并不完全寄托 于外在形式的繁简。 【解析】 【第 1 题】C.原文关键信息为“北宋初年……专门开始种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饮用的‘龙团凤饼’”“皇帝、 士大夫喝高级‘团饼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则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 选项“很快推广到各阶层”存在范围扩大的错误:“龙团凤饼”始终是皇家、士大夫饮用的高级团饼茶, 并未推广到百姓阶层,百姓喝的是普通散茶。 【第 2 题】A.原文解释点茶法“高级”时,对唐代制茶工艺仅“简单提及”(“唐代制茶方法相对简单, 属于最原始的蒸青工艺。煎茶时茶中的苦涩物质很容易释放”),并未“详细比较唐宋制茶工艺的不同特 点”;且原文未强调工艺对茶汤效果的“决定性影响”,仅客观说明工艺差异带来的口感区别,故选项表 述不符合原文论证特点。 【第 3 题】①乙:题干提示“如____图所示”,结合原文“点茶的时候,通常先把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盏里, 然后把壶拿到高处冲点,末茶和热水通过击打形成浓厚的沫饽”,可知图需呈现“茶盏、末茶、冲点击打” 等点茶核心场景(常规题设中“乙图”为点茶场景,“甲图”多为煎茶或混煮场景),故填“乙”。 ②士人/士大夫/文人:原文明确“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和烧香、挂画、插花被共称为‘四般 闲事’”,且陆游是宋代文人,其诗句“晴窗细乳戏分茶”正是文人点茶的写照,故填“士人/士大夫/文 人”。 ③蒸青工艺:原文提到“唐代制茶方法相对简单,属于最原始的蒸青工艺”“明代以前,团饼茶是绝对的 主流……古法制茶以蒸青为主”,而宋代点茶的原料(团饼茶)属于“明代以前的古法制茶”范畴,故其制 茶方法仍为“蒸青工艺”(仅工艺比唐代更复杂)。 【第 4 题】第一步:直陈核心主因。 开篇明确“点茶法的消亡大约在明中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明两代国力发生变化”,并结合朱元璋“废团 兴散”的诏令,说明国力变化导致贡茶制度调整(从团饼茶改为散茶),为点茶法衰落提供直接背景。 第二步:假设辨析,引出次要主因。 用“不过若说点茶法因为朱元璋的一纸诏令就立刻消亡了,还有些牵强”进行假设反驳,排除“单一原因 论”,进而提出“点茶法的最终衰落,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使论证更全面,避免绝对化。 第三步:设问展开,具体解说工艺原因。 以设问“散茶自古就有……为何直到明代才成为主流呢?”引发思考,随后对比“明代以前的蒸青工艺”(温 度低、香气不足、口感闷)与“明代炒青工艺”(温度高、香气高扬、口感好),清晰说明“炒青工艺的 发展使散茶取代末茶”,从技术层面具体解释了点茶法衰落的深层原因。整个思路从“宏观背景”到“微 观技术”,从“单一主因”到“多元补充”,逻辑链条完整,论证严谨。 【第 5 题】茶包符合“由繁入简”的饮茶演变规律:原文中,“混煮茶→煎茶→点茶→泡茶”的过程,本 质是“简化饮用流程”的过程(如点茶需“炙茶、捣末、冲点、击打”,泡茶仅需“热水冲泡”)。茶包 将碎茶封装,省去“取茶、称重、过滤”等步骤,是现代版的“由繁入简”,与历史上饮茶方式的演变逻 辑一致,不应简单视为“退步”。 茶包降低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