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86435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00次 大小:371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福建省,月月,答案,试题,语文,厦门市
  • cover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学生务必在练习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学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学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练习卷上无效。 3.练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将练习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过三次大众文学运动。 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其提倡的新白话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是“人的文学”,是“平民的文学”。但这场自上而下的文学运动,作者和读者限于城市的大小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和隔阂。 第二次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左联提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彼时民族危机严重,文艺大众化担负着拯救国家、唤醒民众、实现民族独立的艰巨任务。但由于时局的艰难、理论的混乱与思想的激进等原因,最终半途而废。 直到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才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既然是人民的文艺,就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贴近时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内容。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经深入人心。 “新大众文艺”即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诠释。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创作者的革命。创作者无须再像纸媒时代那样,苦心孤诣地构思写作,等待发表。新时代的所思所想,或键盘输入,或音像录制,须臾之间,心中块垒得以纾解,脑中所想得以倾吐。无论身份,不论阶层,门槛消弭,圈子打破,人人皆可为作者,老少皆可成博(播)主。外卖小哥在送外卖的间隙,写下《赶时间的人》;打工小哥开起“诗歌商店”;保姆、保洁、保安、木工、电工、瓦匠等平凡职业者的呼喊与呼唤,欢笑与泪水,焦虑与等待,失望与希望,汇成新时代的“新工人文学小组”,“活出了价值、尊严、自信,让人感到一种既有疼痛也有坚韧,蕴含着未来和希望的感动”。与此同时,在与读者的双向互动中,他们超越了个体,获得了集体认同,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彻底质变。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文体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学以后形成的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的四大文体的规范和划分。除了文字之外,创作者运用网络链接技术,将图像、表情包、声音、色彩等一切觉得有关的元素插入,从而形成了超文本、多主题、多媒体的全新的大众文艺审美特质。同时,“新大众文艺”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学科以及“文史哲”大类的学科限制,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动植物学,以及理、工、农、医、牧、商等学科中的活态文化,通过大众和网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并激活和创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新文艺形态,满足了普通大众迫切的精神生活需要。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语体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学以来形成的语体规范和修辞规范,体现出更加广阔的张力和创造力。新词汇、新表达、新修辞被广泛吸纳,语汇朝着更丰富、更生动、更多元、更精确的方面发展,时代性、民族性、全民性、灵活性等社会属性和音乐性、情感性、形象性等艺术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和开掘。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