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86570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31626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川省,答案,图片,试卷,语文,月月
  • cover
高2026届十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9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在孔子哲学里,理想个体需要树立“仁”的基本原则,而理想个体的公共准则则是“礼”。以 “仁”和“礼”为中心,孔子提供了一种理想公共生活的范型。具体来说,在孔子哲学里,对于 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体而言,“仁”的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②首先是要在个体心中确立“仁”的原则。公共生活由共同体内不同个体参与而形成,对于儒 家来说,良好的个体品德是一切公私生活的基石。《论语》中提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在孔子看来,“天下归仁”是一种理想的公共生活状态,而其前提在于个体自身是否按照“仁”来 行事,这取决于个体能否“克己复礼”“为仁由己”。社会整体的道德状态取决于个体的道德素养, 如果个体都能按照礼来约束自己,那么“天下归仁”的美好理想就能够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良好的公共生活建基于良好的个体道 德品质,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公共影响力的人来说,他们的品德对于公共生活的意义更为重大。 ③第二是在与人的公共交往中要落实“仁”的原则。在公共生活里,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与他人 进行交往。在公共生活中,交往的对象可能是君主、卿大夫、同僚、朋友、老师、弟子、乡党以 及陌生人等等,涵括了除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如前所述,仁者爱人的原则要体现在对 于他人的关爱之中。关爱的表现形式不同,可能是忠、敬、信,也有可能是宽、恕、惠,随着对 象不同而不同,但关爱无论如何都会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正如孔子回答“仲弓问仁”时所 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 渊》)从私人生活进入到公共空间以及从事治民的公共事务时,开始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人进行公共 交往,个体的精神状态要发生变化。在公共生活中要约束自己、宽以待人,以公共性为优先原则, 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这就是仁爱原则在公共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④第三是在政治生活中要体现“仁”的原则。中国古代,政治生活是公共生活的主要场域,也 是孔子仁爱原则的重要运用领域。孔子强调为政者要依照仁爱原则推行政事,成为一个仁者。在 评价作为为政者的管仲时,孔子就认为管仲符合“仁”的原则,“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 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 其仁!’”(《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 之为凉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管仲在公共生活中发挥了更 为重要的作用,他不依靠武力实现了诸侯之间的会盟与和平,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灭下战乱稍停, 试卷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