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86692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5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2003514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故都的秋,课件,52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情境导入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读单元目标 抓“关键词” 抓“关键词” 明确学习目标 01 学习目标 1.抓住“秋味”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找出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特点。 2.结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领悟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写作特点。 3.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领悟作家内心的“秋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 02 解读题目 故都:地点 秋:时间 故都之称,凸显文化底蕴、历史沧桑感,“故”,包含深切的怀念与眷恋之情 景物描写 情景交融 “故都”,曾作为元、明、清三朝都城,但这时国都在南京,因此北平被称为故都 混沌 馄饨 浑水 潭柘寺 椽檩 槐树 扫帚 细 腻 嘶叫 厮守 颓废 潜意识 都市 橄榄 平仄 廿四桥 着陆 着落 着装 着 慌 hùn dùn hún hún tun zhè chuán lǐn huái sào zhǒu nì sī sī qián tuí dū gǎn lǎn zè niàn zhuó zhuó zháo zhuó 字音字形夯基础 03 寻“秋味” 初读感知 总 分 总 1-2: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3-12:从记叙和议论部分描写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01 02 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秋味”?(能概括秋的特点语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03 开头前两段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南方之秋: 北国之秋: 慢、润、淡 清、静、悲凉 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喜爱及眷恋之情。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小组合作 找出故都秋景,并进行简短的概括,完成表格。 层次划分 图景概括 “秋景” “秋味” 感官描写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10段 第11段 第一步:找出写景相关的段落、句子 第二步:圈画景物以及特点 第三步:找出能表现作者态度的词语(句子) 秋晨院落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3 4 5 7-10 11 我最喜欢 图,作者用 表现了故都的秋天的清/静/悲凉,这里表现作者 的情感。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看秋景 01 秋晨落园图 碧绿、青天、蓝色或白色(牵牛花) 训鸽的飞声 环境: 衰败、萧条,体现“悲凉” 色调: 以动衬静,体现“静” 漏下的日光、破壁腰、破屋、秋草 冷色系,体现“清” 声音: 感官:视听结合 01 品秋味 作者状态:“泡浓茶”“院子一坐”“细数”“静对” 心境:在闲适中透露出孤寂、落寞 01 听“秋味”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 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 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