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 课题 4.3平面镜成像 单元 第四章 光的世界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 3 节内容,属于 “光的世界” 主题下的核心知识点。教材围绕平面镜成像展开,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引入课题,再以实验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讲解成像原理及实际应用。教材注重 “探究式学习”,通过设计完整的实验流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体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为后续学习凸透镜成像等光学知识奠定基础。 2022新课标要求 2.3.4 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4.2.7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核心的要求着重聚焦于 “探究” 与 “应用” 这两个关键方面:借助实验操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深入探究像与物之间在大小、距离以及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奥秘,从而促使学生准确理解虚像形成的过程及其原理;与此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灵活地应用于对生活现象的解释之中,进而深刻认识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以及技术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了解平面镜的定义;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虚像的本质。科学思维1.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平面镜成像规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区分实像与虚像的差异,建立分类思维。科学探究1.经历 “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完整探究过程,学会设计实验; 2.掌握 “等效替代法”,能规范记录实验数据、评估实验误差。科学态度与责任1.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地铁安全门成像、视力表利用平面镜),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了解潜望镜在军事等领域的应用,认识物理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八年级学生已具备 “光的反射” 的初步知识,能解释简单的反射现象,且在生活中频繁接触平面镜,对 “成像” 有直观认知,为探究活动奠定了生活经验基础。认知难点:难以理解 “虚像” 的本质,易将 “虚像” 与 “实像” 混淆;实验中可能忽略 “玻璃板垂直桌面放置”“选用薄玻璃板” 等细节,导致像与物无法重合,影响实验结论;对 “像的大小与物距无关” 存在认知误区。能力特点: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但设计实验、分析误差、归纳规律的能力仍需引导,需通过结构化的实验步骤和问题提示,逐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 1. 探究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虚像的形成原因;3. 学会用 “等效替代法” 设计和完成实验。 难点 1. 理解虚像的本质;2. 实验误差的分析与控制;3. 纠正 “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 的认知误区,建立 “像物始终等大” 的观念。 材料准备 1. 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方格纸、光屏、铁架台;2. 教学道具:平面镜、潜望镜模型、水面倒影 / 穿衣镜 / 地铁安全门的图片或视频;3. 其他:实验数据记录表、PPT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播放水面倒影、卧室穿衣镜、地铁安全门成像的图片或短视频,提问:“这些现象中,镜子里的‘像’和物体本身有什么关系?像的位置在哪里?”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如照镜子)提出疑问,自然引出课题 “平面镜成像”。 1. 观察图片、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照镜子时的发现;2. 提出初步疑问。 从生活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 的理念。 讲授新课 一、认识平面镜1. 定义:展示平面镜(如镜子)和光滑的金属表面,说明 “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