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秋湖南省长沙市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检测卷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满分:100 分 时间:6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虽简陋,但已出现明确的礼制规划 ——— 宫殿位于遗址中心,墓葬按等级分布。”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夏朝( ) A. 手工业技术成熟 B. 已具备早期国家特征 C. 农业生产规模化 D.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甲骨文中有 “王令众人曰:协田” 的记载,“协田” 指众人集体耕作;同时期也有 “某人占有 300 亩土地” 的记录。这反映商朝( ) A. 土地所有制存在多元性 B. 分封制已初步形成 C. 农业生产全部依赖集体 D. 奴隶制走向瓦解 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 的鼎制规定,本质上体现了( ) A. 青铜铸造技术的差异 B. 贵族审美观念的不同 C. 等级分封制度的强化 D. 粮食储备数量的区别 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出 “尊王攘夷”,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后 “召周天子,会诸侯于践土”,这两位霸主的行为本质上反映了( ) A. 周天子权威得到恢复 B. 诸侯借王室名义扩张势力 C. 宗法制对诸侯的约束 D. 中原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战国时期,秦国 “废井田,开阡陌”,鲁国 “初税亩”,魏国 “尽地力之教”,这些改革的共同核心是( ) A.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 打击贵族世袭特权 C.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变法中,“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告发)的措施,主要目的是( ) A. 发展农业生产 B. 强化对基层的控制 C. 提高军队战斗力 D. 规范社会道德秩序 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认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才是正道;孟子则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者思想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儒家学派的分裂 B. 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 C. 分封制完全瓦解 D. 孔子思想不适应时代需求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墨家与儒家在 “仁爱” 问题上存在分歧(儒家主张 “仁爱有差”,墨家主张 “兼爱无差”) ②道家 “无为而治” 是对西周 “礼治” 的继承 ③法家 “法治” 与现代 “法治” 本质相同(均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兵家思想的兴起与战国兼并战争密切相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古发现,西周早期墓葬中,随葬品多为青铜器、玉器,且数量与墓主人等级严格匹配;到西周晚期,部分平民墓葬中也出现了少量青铜礼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 平民地位显著提升 B. 青铜铸造技术普及 C. 礼制秩序开始松动 D. 社会财富分配平等 《史记 夏本纪》记载:“禹之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这一记载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禅让制得到巩固 B.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 分封制正式确立 D. 宗法制开始形成 战国时期,赵国 “胡服骑射” 改革(改穿游牧民族服饰,发展骑兵),楚国吴起变法(规定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两国改革的共同目的是( ) A. 实现富国强兵 B. 推动民族交融 C. 废除世袭特权 D. 发展游牧经济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受年” 指祈求丰收。这一卜辞可用于研究商朝( ) ①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②祭祀活动的具体内容 ③天文历法的发展水平 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有采邑,士有禄田”,采邑和禄田的主要区别是( ) A. 土地所有权不同(采邑可世袭,禄田不可世袭) B. 土地面积不同(采邑大,禄田小) C. 耕作方式不同(采邑集体耕,禄田个体耕) D. 税收标准不同(采邑收粮,禄田收钱)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 的解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