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二节 地球的转动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 9.宇宙中的地球 9.2地球绕地轴自转7~9年级:⑤知道经度不同的两地之间存在时差,认识北京时间的由来。 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通过现察生活现象及图片,知道经度不同的两地之间存在时差,认识北京时间的由来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时差计算。 科学思维:通过模拟实验、对比分析、推理论证等方法,形成地球转动的空间思维,从而理解相关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探究实践:能仔细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提出探究问题,利用模拟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并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 态度责任:了解地球上许多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有利影响,形成规律作息、保护地球的意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提升团结协作、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的品质。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学过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知道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地球自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想象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过程,因此对地球自转的概念理解存在困难。在生活中,我们很少直接感受到地球的自转,学生可能觉得与自己的日常经验不符,难以理解地球自转对日出、日落等现象的影响。时区概念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要理解“为什么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2节《地球的转动》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知道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与所选参照物有关的基础上,学习地球的转动。教材通过一张星星绕北极星运动的轨迹照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教材首先简单回顾了相关概念,再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接着,通过思考讨论以及“偏东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偏西的地方后看到日出”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使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时。之后,学生通过对全球时区分布图的分析,认识北京时间的由来,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时差计算,同时感受到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有利影响。教材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事例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转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构建了具体而有序的空间结构。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习活动 播放视频: 教学活动 星星绕北极星运动的轨迹照片 从空间站的视角,观察我们生活的地球。 运动具有相对性,通过这张照片,我们 你在视频中观察到了什么 能否推断地球到底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分享视频中看到的地球转动、昼夜 学生思考并分享,并回顾地球自转轴、自 交替等现象。 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等。 产生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过程诊断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倡从真实情境中识别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同时获取学生对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的前概念,为后续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现象莫定基础。 学校任务② 探究地球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习活动 设计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 引导开展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参考教材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实验,但地球太大, 147页“探索活动”。 其中一些变化无法直接研究。我们可以采 依照方案完成探究活动并思考问题: 用什么办法 (1)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之分 学生讨论,得出借助模型的方法。 (2)地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什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地球昼夜之 么 (3)地球上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是多 分与昼夜交替现象的区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