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五章 第一节 教学目标 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了黄山的哪些美景?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扬天下。徐霞客有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一、自然要素间 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能看到哪些事物? 归属于哪个自然环境要素? 岩石、树木、云雾; 分别属于岩石、生物、大气三个要素,图片也可以看出地形为山地,自然环境要素不能缺少水、土壤。 大气、水、生物、地貌、土壤、岩石是自然环境的六大要素,它们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1、简述水循环的过程; 2、思考水循环联系了哪些自然环境要素?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六大要素 1、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2、思考岩石圈物质循环联系了哪些自然环境要素?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表层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及岩浆,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驱动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过程。 六大要素 1、简述生物循环的过程; 2、思考生物循环联系了哪些自然环境要素?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藻类和光合细菌;消费者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生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 六大要素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 光合作用 生物选择性吸收陆地水中的化学元素 影响岩石风化 黄山的大气、水、生物、地貌、土壤、岩石构成了那里独特的自然环境,才能孕育出别具风韵的黄山松。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程度,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