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4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 课题 4.4光的折射 单元 第四章 光的世界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 4 节内容,是光现象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承光的反射,后为透镜成像等知识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通过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引入,结合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再用规律解释实际现象,符合 “生活———物理———社会” 的教学逻辑,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走向抽象规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2.3.3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对于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课标明确要求“通过实验,深入了解”。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们能够亲眼目睹光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如水或玻璃)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明显偏折的奇妙折射现象。不仅如此,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学生们还能深入探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之间的精确位置关系,以及折射角与入射角在不同介质中入射时的大小变化规律等核心特点。这种借助实验的学习方式,巧妙地将抽象的折射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极大地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充分彰显了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石的鲜明特点。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认识折射光线、折射角,掌握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或反之)时的偏折规律;2.了解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能区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科学思维1.通过对比光的反射定律推导光的折射规律,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2.能运用折射规律解释 “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等现象,提升知识迁移能力。科学探究1.经历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的光的折射特点探究过程;2.学会描绘光路、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感受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对 “影子形成”“平面镜成像” 等现象有一定认知,具备初步的实验观察和简单推理能力。但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虽有生活体验(如水中筷子 “折断”),却未从物理规律层面理解;且 “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光路可逆性” 等抽象概念较难理解,容易混淆 “光从空气射入介质” 和 “从介质射入空气” 的偏折方向,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光路描绘不准确、数据记录不规范的问题。 重点 1. 光的折射现象的定义及折射光路中各要素(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的识别。2. 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空气角大、同增同减、直射不变、光路可逆)的探究与理解。 难点 1. 实验中准确观察和记录折射光线的方向,归纳 “光从空气斜射入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的规律。2. 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如 “水中物体的虚像位置”“海市蜃楼”)。 材料准备 激光笔、透明水槽(装水)、玻璃砖、白色硬纸板(带量角刻度)、铅笔、直尺、量角器、坐标纸(用于记录光路)、多媒体课件(含折射现象图片、实验操作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展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图片/视频:雨后彩虹、水中笔 “折断”、水中人 “身手异处”,提问:“这些现象都是光的反射或直线传播形成的吗?如果不是,它们是怎样产生的?”2.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提出猜想,引出本节课主题 ——— 光的折射。 1.观察图片/视频,回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知识,判断上述现象与已有认知的差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