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10057

2. 小巷深处 课件+教案 (3)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6275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小巷,深处,课件,教案
    2. 小巷深处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情分析 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学生应该有话可说。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如何表现母爱和亲情的。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人物描写方法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小巷深处 1972年有一个小女孩,刚刚来到世间,就被狠心的父母抛弃,是一个盲女收养了她,并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小巷深处为女孩购置了一个不大却温暖的家,为了孩子能吃饱穿暖,盲母奔波忙碌,尽管她们的生活贫穷、窘迫,但小女孩却得以顺利地长大。后来她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这个后来成为作家的女孩就是本文的作者林莉,《小巷深处》也是她的代表作。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小巷深处”,走进这对平凡而又特殊的母女的生活,去体验她们的情感世界,感悟亲情的真谛。 活动2【讲授】小巷深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2、用“从第段可以看出盲母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三、细读课文,圈点批注 1、学生细读课文,在文中用线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2、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满足、自豪→厌恶、自卑→淡忘、隔绝→感动、悔悟 3、分析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幼时纯真,长大后虚荣心作祟,后来是老婆婆的一番话教育了“我”打动了“我”,从而使“我”悔悟,情感回归。)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三段。 活动3【活动】小巷深处 四、合作探究,互相交流 1、提问:对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亲,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中的“回来”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 (说明:提问“回来”是为了让学生思考:“我”的心曾逃避,曾离开过母亲。由此理清文中“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过变化。通过结尾部分的理解领悟,知道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的心,从而感悟全文主题。) 2、提问:母亲是怎样对待我的虚荣和无知的呢? 请学生讨论,找出文中对母亲的肖像、语言描写的语句,揣摩体会母亲深挚的爱和我的忏悔之情。 3、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最深沉的母爱。 五、概括全文主旨 小结:文章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疏远,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活动4【作业】小巷深处 1、用100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帮助母亲完成一个心愿,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感恩母爱。 课件11张PPT。小巷深处 林莉关于作者 林莉 , 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所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教学目标:1、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归纳与概括:一、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二、母亲是怎样的人? 理清文章脉络成长过程中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 “我”:对生活满足 →对家厌恶 →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