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03294

【新教材】教科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22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6281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探究,教学设计,成像,凸透镜,科学,新教材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设计 课题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单元 第四章 光的世界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 5 节内容,是光的折射知识的延伸与应用。教材先介绍透镜的种类、相关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的作用,再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最后结合规律讲解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实际应用。内容逻辑清晰,从基础概念到实验探究,再到生活应用,符合八年级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同时注重实验操作与理论结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的意识。 2022新课标要求 2.3.5 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探究并了解凸透 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4.2.8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要明晰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则是发散作用,这是光学中透镜的基础光学特性,是理解后续成像等知识的前提。其次,“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被多次强调,这体现出对实验探究与规律掌握的重视。通过实验,能发现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比如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等。最后,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也很关键,像照相机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投影仪利用物距在一倍到二倍焦距间成倒立放大实像的规律,放大镜则利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将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知识更具实用性与生命力。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了解透镜的种类,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和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的特点。2.掌握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的概念。3.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科学思维1.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逻辑推理和数据处理能力。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提升知识迁移能力。科学探究1.参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学会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的完整探究流程。2.掌握实验中 “调节凸透镜、光屏、光源中心在同一高度” 等操作技巧,提高实验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 “削冰取火” 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2.认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等基础光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如放大镜、照相机)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缺乏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性认知。学生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抽象规律的理解上仍存在不足。此外,“实像”“虚像”“焦距” 等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容易混淆,需要通过直观实验和实例讲解帮助理解。 重点 1.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 凸透镜成像规律。3. 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 难点 1.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操作。2.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中 “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u=f)”“放大与缩小像的分界点(u=2f)” 以及像距、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规律。3. 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实际应用中的现象。 材料准备 1.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焦距已知,如 f=10cm)、光源(或蜡烛)、光屏、火柴(若用蜡烛)。2. 教学道具:凸透镜、凹透镜实物,透镜对光作用的演示装置(平行光源、光屏),放大镜、照相机(或模型)、投影仪(或模型)。3. 多媒体资源:透镜种类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