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一、字音字形 bù shèng zān(不胜簪) zhé jǐ(折戟) yōu rán(悠然) fēng huǒ(烽火) yān zhī(燕脂) tiě wèi xiāo(铁未销) 二、识记词义 1.结庐在人境:建造房舍 尘世 2.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3.悠然见南山:闲适淡泊的样子 4.山气日夕佳:山间的云气 5.欲辨已忘言:心中领会真意,不必用语言表达 6.烽火连三月: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7.浑欲不胜簪:简直 能够承受、禁得起 8.角声满天秋色里:军中号角 9.折戟沉沙铁未销:销蚀 10.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 11.殷勤问我归何处:情意恳切 12.我报路长嗟日暮:回答 叹息,慨叹 13.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漫”,空、徒然 探究点一: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传达出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其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渔家傲》:上片记梦天帝,下片回答天帝。“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和对现实的不满。“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传达出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这首词反映出词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1.《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中的“连三月”“抵万金”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连三月”写出了战火持续时间之久,“抵万金”突出了家书的珍贵以及诗人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连三月”和“抵万金”将国与家、战祸与民生连接在一起,生动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思家的情感。 探究点二: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雁门太守行》:巧妙用典。“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报君黄金台上意”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赤壁》:借物兴感,以小见大。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诗人由一根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事件,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 2.《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想象,借用典故,表达了词人追求理想生活、寻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意境瑰奇壮阔,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悠然见南山(闲适淡泊的样子) B.自将磨洗认前朝(将要) C.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 D.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漫”,空、徒然) 【解析】“将”应解释为“拿,取”。 2.默写。 (1)《饮酒》(其五)中,描写黄昏时分,群鸟归林的诗句是:“_____, 。” (2)杜甫《春望》中“_____, ———一句让我们懂得感时伤别的家国情怀。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通过强烈的颜色对比和明暗反差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和守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