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 2023 级高三(上)十月月考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江西发现战国时期兼有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特征的大型墓葬,表明中原文化在战国时期通过战争、迁徙和贸易等方式扩展到长江流域,体现了文化交融,故选D项;姜寨聚落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此时尚未形成明显贫富分化,出土一定数量的随葬品不能表明贫富分化加剧,排除A项;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主要是祭祀用品如面具和神树,并非农具,因此无法证明青铜农具推广至西南地区,排除B项;战国时期中原政权尚未正式管辖西域,西域纳入中央管辖始于汉代,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在《商君书》中“国”字出现295次,而“君”字仅79次,表明商鞅变法时期侧重国家本位,强调富国强兵,《韩非子》中“君”字出现1209次,远超“国”字的591次,反映韩非思想强调君主本位,注重君主集权,这佐证秦从商鞅时的重国本向韩非时的重君本转变,故选C项;秦统一前商鞅变法时重视富国强兵,商鞅更关注国本而不是始终强化君主集权,排除A项;富国强兵是商鞅变法的特点,但《韩非子》突出“君”字表明重点转向君主权术,并非持续注重富国强兵实现统一,排除B项;儒家民本思想与法家君主中心思想对立,材料中“君”字频率增加显示君主权威强化,而非民本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汉代在吸取秦朝速亡教训的基础上,既保留郡县制以维护皇帝集权,又恢复分封制但通过扩大数量、缩小规模、削弱实力的方式使其郡县化,这体现了汉代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政策,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屏藩,是一种务实策略,故选B项;汉代并非完全抛弃秦制,而是改良了分封制并保留郡县制,因此不能说是抛弃不利因素,排除A项;材料中封国变为郡,但地方行政层级并未发生本质调整,郡县制仍是主体,故不是管理层级的调整,排除C项;汉代分封制虽削弱,但并未根除割据的风险,因此未能消除分裂基础,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孝文帝称赞元桢“孝行”“令问”,告诫其勿“违礼僭度”,体现出对儒家礼教中孝道、礼义规范的尊崇,反映出孝文帝崇尚儒家礼教,故选A项;材料未提士族,元桢为宗室成员,孝文帝的任命体现的是其个人教化,而非倚重士族支持,排除B项;元桢职务涉及军事,但孝文帝的告诫侧重民生与礼仪,未涉及军政建设,排除C项;告诫“勿恃亲骄矜”意在约束宗室特权,要求平等守礼,而非维护宗室特权,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文学叙事如唐代笔记小说通过描写唐玄宗感情生活中的爱意、默契和痛哭等细节,展现其人性化的一面,突破了正史中神圣化的帝王形象,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从而丰富了对唐玄宗及其时代的历史解释,故选A项;笔记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包含作者的主观想象和艺术加工,无法独立完整还原历史真实,必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排除B项;非官方记载虽可补充正史的不足,但正史基于官方档案和严谨修史的原则,并非绝对不如非官方真实,对两者均需辩证看待,排除C项;艺术加工在笔记小说中增强了故事性和感染力,虽可能引入虚构成分,但并未消减其作为史料的核心价值,反而有助于保存历史细节,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金朝在章宗时期要求律科考生通晓儒家经典,提升了司法官员的学识和素养,使其更接近中原王朝标准,这有助于提高司法公正性和行政效率,从而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故选B项;司法腐败涉及制度和人性的多重因素,仅提高学识标准无法彻底杜绝,且金朝历史中司法领域仍有腐败现象,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金朝汉化政策的一部分,但非为适应大一统政治的需要,且当时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C项;法律儒家化始于汉代,金朝是继承而非开启这一进程,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宋代赋役制度以丁税和徭役为主,百姓为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