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本标注:1、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2、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拓展1】.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2)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的进一步激化: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加强掠夺、一战后重新瓜分殖民地;②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3)一战期间宗主国经济控制的放松,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使民族民主运动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步壮大。(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斗争;(5)一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6)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及出现无产阶级政党。 子目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通读教材97页第1段;将各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史实简要标注在学案右图。(学案标注)问题2:精读学案【拓展2】【拓展3】;梳理教材98页-99页;深度理解甘地的非暴力合作运动。(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3:结合问题2;回答教材99页的“学思之窗”?(写在书上)问题4:综上所学,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新”在哪里?(自主思考、课堂探究) 【拓展2】甘地的思想称为甘地主义,核心:非暴力包括四个基本内容:(1)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为主要内容的哲学宗教观念;(2)以争取印度自治独立为主的政治思想; (3)以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消灭贱民制度、实行男女平等、富人庇护穷人的社会思想。 (4)限制大工业发展、发展乡村工业、提倡手工纺织的经济思想。(抵制西方工业文明)【拓展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指导思想:甘地提出的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体现斗争的革命性和策略的现实性、局限性)(2)印度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的原因①种姓社会:落后的种姓隔离观念,造成了印度社会的分裂与凝聚力缺失;②宗教信仰:印度教与佛教等思想鼓吹平等、博爱、不杀生等思想;历史遗留的复杂宗教矛盾造成社会割裂;③殖民历史:印度长期受到殖民统治与奴化教育;本土社会经济备受殖民者剥削,有强烈依附性,民族工业薄弱;④政党起源:国大党是为本国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分享政府权利为诉求的政党;提拉克的抗争以本人入狱、运动失败告终。(3)特点:非暴力和不合作。(4)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殖民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5)过程(5)过程阶段背景措施结果第一阶段(1920-1922年)“手纺车”运动1919年3月,英印当局实行《罗拉特法》。1919年4月阿姆利则惨案。(起因)①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②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③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④抗税。甘地亲自纺纱,他的白衣白帽一时成为民族服装。第二阶段(1930-1934年) “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遭到拒绝。甘地进行“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制盐。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甘地的部分要求。第三阶段(1940-1942年)“退出印度”运动二战期间,英国为争取印度更多支持,派使节同甘地等商谈战后自治问题。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运动陷入低谷。(6)评价●●A.进步性:①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解放;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有利于印度经济发展;③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