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面是内蒙古浑河下游地区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5000年)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4000年)的聚落分布示意图。这一分布变化折射出( ) A.农耕技术取得局部突破 B.先民生存空间不断拓展 C.社会层级分化趋势明显 D.区域协作机制逐步完善 2.老子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孔子则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他在被匡地之人围困时亦言:“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由此可推知,二者的言论是基于对( ) A.自然本原的探讨 B.治世理想的追求 C.人性本善的认知 D.阶级立场的考量 3.秦朝政府规定,夫妻可“通资财,共营生业”;若“乖离”则“官决以律”;此外,“贱民娶良人,弗禁”。这表明秦朝( ) A.婚姻伦理渗透礼教精神 B.身份等级的限制已被基本消除 C.夫妻家庭地位相对平等 D.社会治理具有法律化与务实性 4.西汉小农家庭的货币多用于向国家交纳算赋等;政府最大宗的货币支出是用铜钱支付官俸与用黄金赏赐将士;社会多余货币则通过土地兼并、高利贷和贮藏吸纳。由此可推知,西汉时期( ) A.农民封建赋税负担沉重 B.商品经济发展空间有限 C.社会经济结构高度稳定 D.国家货币调控机制完善 5.《世说新语》载:东晋吏部尚书谢安为简文帝定谥号时称:“谨按谥法:‘一德不懈曰简,道德博闻曰文’……宜尊号曰太宗,谥曰简文。”桓温(东晋权臣)阅后赞曰:“此是安石碎金(意指精粹短文)。”这一记载折射出当时( ) A.门阀政治的影响 B.文人品评的风尚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谥法礼制的完善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如《地理志》多聚焦政区沿革,但民间兴起的博物典籍却广泛记载南北山川道路、风俗物产;其中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徐衷的《南方草物状》、裴渊的《广州记》等被后世广泛引用。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政局动荡削弱官方学术主导地位 B.知识体系突破传统经史范畴 C.地理认知的提升依赖学者的游历 D.区域开发推动认知需求拓展 7.唐肃宗至德(756年)以后,“刺史皆治军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藩镇“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其除授转让“类皆不请命于中央”。而要冲之处的团练、防御州,虽由刺史兼领军事,财赋调度却部分受户部度支司辖制。由此可知,唐朝藩镇体系( ) A.重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B.呈现出央地权力博弈的态势 C.深化了军事权下放的制度实践 D.具备了独立的政治经济基础 8.初唐至盛唐时,文人常以闲适心境描写田园生活,如王绩称:“东川聊下钓,南亩试挥锄。资税幸不及,伏腊常有储”。中唐德宗以后,诗人的创作内容则日趋沉重,且愈发关注下层社会,如孟郊写道:“士有百役身,官无一姓宅。丈夫耻自饰,衰须从飒白(衰白)”。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赋税制度变革的社会影响 B.官僚体系膨胀的消极后果 C.儒家民本理想的实施障碍 D.社会阶层流动的制度壁垒 9.据宋人笔记记载:曹州商贾于令仪“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潞州商人张仲宾“尽买国子监书,筑学馆,延四方名士,与子孙讲学,从孙仲容、仲宾同登科,仲安次榜登甲科”。这反映出当时( ) A.教育普及突破阶层壁垒 B.商业资本主导社会文化发展 C.士商合流瓦解四民秩序 D.制度发展激发阶层流动活力 10.下面是澶渊之盟后东亚地区的朝贡关系示意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地缘关系决定区域政治格局 B.军事强弱主导国际秩序变迁 C.多重因素影响东亚政治秩序 D.宗法伦理维系区域朝贡关系 11.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政府于广西设广南制置司统辖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