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结合改革开放主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根源(生产力发展引发生产关系变革),并对比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解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 - 公元前 221 年)的重大事件(如平王东迁、商鞅变法等),结合改革开放的关键时间节点(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 年南方谈话等),构建 “古代变革 - 现代改革” 的时空关联,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改革的时代背景差异。 史料实证:提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史料(如《商君书 更法》)、考古资料(如里耶秦简),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文件(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统计数据(如 GDP 增长数据),指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改革的具体措施与成效,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历史解释:鼓励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解释春秋战国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成果,分析改革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形成对 “改革是社会发展动力” 的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通过对比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历程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支持改革创新的家国情怀。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表现、主要变法运动(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设立)。 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内在联系,掌握改革开放与春秋战国变法运动的异同点,提升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如结合商鞅变法的经验教训,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深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体验历史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图表、时间轴等工具梳理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理解改革者的勇气与担当,树立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的意识。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立志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以商鞅变法为例)。 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与历史成就。 春秋战国变法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异同点及历史启示。 (二)教学难点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变法运动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 理解改革对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形成对 “改革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的深层认识。 引导学生将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对比教学法、问题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1 课时,45 分钟) (一)导入新课:情景创设,激发兴趣(5 分钟) 情景展示:播放两段视频片段,第一段为纪录片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的场景(如商鞅舌战守旧大臣、奖励耕战的画面);第二段为 “改革开放初期,小岗村农民签订大包干契约、深圳经济特区建设” 的画面。 问题导入: 同学们,视频中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都提到了 “变革” 与 “改革”,大家观察到这两个时期的改革有什么共同的目标吗?(引导学生回答:富国强兵、推动国家发展)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和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都选择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以 “改革” 为线索,学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并结合改革开放的主题,探索历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