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珍爱我们的生命 第八课生命可贵 8.1 认识生命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本框题对应的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健全人格”核心素养第四学段“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的目标,以及第四学段“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习主题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的内容要求。 二、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八课《生命可贵》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阐述了应当如何认识人的生命这一问题。一方面,认识人的生命,需要理解人的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人的生命需要明确生命具有独特性、不可逆性、有限性、肉体生命代代接续、精神生命不断传承等特质。学生应认识到人类不只有肉体生命,知道伟大的思想、崇高的信仰、高尚的道德等精神生命是人的生命独特性的体现,可以不断传承,审视个体生命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价值,培育珍爱生命的态度。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初一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求生命的美好,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设计本课内容,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有助于初中学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初中学生科学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生命话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代际生命的接续,精神生命的传承。 五、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分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引领学生感受他的生命对国家、人民的奉献,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全面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道德修养:通过对生命独特性、有限性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责任意识:通过议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生命有接续,明白生命接续和精神传承的意义,积极担当社会使命和责任,培养责任意识。 健全人格:通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展示,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设计意图 本课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作为主线,设置一个总议题:探寻 如何认识生命?下设三个子议题,子议题1:起始·生命来自何方?子议题2:当下·生命真谛何为?子议题3:延续·生命去向何处?通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展示,进行相应的议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特点,明白生命接续和精神传承的意义,初步培养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我”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使命感,激发学生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庭、与祖国、与整个人类融为一体,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同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通过话题导入: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作为具有理性和智慧的存在物,既能够认识世界,又能够改造世界,还能够发现和体悟生命的意义。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生命? 【设计意图】以“生命—一个深邃的话题”谈话导入,直切生命主题。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