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11347

8 木兰诗 课件+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14175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木兰,课件,教案
    8 木兰诗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民歌的风格。 2、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能力目标:1、学会把“描写”用于自己的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2、学习并熟悉网络环境中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理的操作技能。 3、学会如何融通知识、应用知识,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情感目标:学习木兰刚强、勇敢的性格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不图功名、不慕富贵的品质。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 智力目标:培养创新思维。 2学情分析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本诗以乐府民歌形式,塑造了深明大义、坚毅勇敢、不慕荣华富贵的女英雄形象。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文本的主要标准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作为教学重点,对诗的朗读指导以及对诗中通过详略得当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要进行深入探讨。 初中生对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与归纳难度较大,要在关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对乐府民歌有一定初步认识,故此为教学重点。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这是一篇诗歌,故事情节通俗易懂,但理解诗歌如何通过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困难,指导学生上网浏览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木兰形象化的认识。 难点:1、培养爱国精神及如何将爱国精神化为实际行动。指导学生上网浏览有关爱国故事和爱国名言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对爱国理性化的认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介绍“乐府民歌”、《乐府诗集》与《木兰诗》。(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木兰已成了女中英杰的代名词,可见《木兰诗》影响之深远。 有根据花木兰故事改编琵琶协奏曲、豫剧、京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 活动2【讲授】正音 1、多音字: ti军帖     kě 可以     hàn 汗水     jiàn 四溅 帖    可       汗        溅 tiē 花黄     kè 可汗     hán 可汗     jiān 溅溅 yàn燕子    qí 骑马  zhù 著作     qiáng 强大 燕       骑  著         强  qiǎng 勉强 yān燕山    jì 胡骑 zhuó 穿着    jiàng 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活动3【活动】范读 教师范读全诗。 活动4【讲授】内容理解 结合注释,逐句翻译;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段。(学生概括) 1~2、从军缘由 3、 出征准备,征途思亲 4、 艰苦征战,十年凯旋 5、 辞官谢赏 6、 还乡团聚 7、 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活动5【讲授】小结 课堂小结,体会民歌风格。 活动6【活动】背诵指导 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 如: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 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