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4067

第二章 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学课件(共16张PPT)

日期:2025-10-2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107802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二章,PPT,16张,教学课件,必修,选择性
  • cover
(课件网) 第一节 塑造地表 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 学习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难点: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导入新课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 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 思考: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新课讲授 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几种形式? 2.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两种形式。 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形式:地表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学习任务一:认识内力作用 新课讲授 将班级成员分成几个地质研学小分队。 【课堂探究一】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冰岛,看到很多自然奇观。 材料一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中部,格陵兰岛和大不列颠岛中间,靠近北极圈,为欧洲第二大岛。海岸线长约4 970千米。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千米,全境11.6%的面积被冰川覆盖,3/4的国土海拔在400~800米。它紧邻北极圈,冬季最冷月均温却不低于﹣3℃,比同纬度的许多地方都要更温暖。 “冰岛”并不仅仅是一座岛,它的下方是峰峦重叠的海底山脉,数千万年前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逐渐分离,岩浆沿着裂缝不断上涌,直至冲破海面,冰岛就此在烈焰中诞生。 材料二 数千万年前,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逐渐分离,岩浆沿着裂缝不断上涌直至冲破海面,冰岛就此在烈焰中诞生。 思考:冰岛的形成是哪种内力作用的结果? 冰岛的形成与当地长期火山喷发作用密切相关,是岩浆活动作用的结果。 新课讲授 所谓岩浆活动指的是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但并不是所有的岩浆活动都会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喷出地表时才能塑造地表形态。 [补充说明] 新课讲授 【课堂探究二】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在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儿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新课讲授 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a、b形成时间长,c形成时间短。有些地质作用,例如地震、火山爆发、山崩等,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很快”;有些地质作用,例如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影响就“极其缓慢”。 2.推测a、b现象的发生过程。 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a.先位于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