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4132

第五章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学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10-18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653169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五,地理,PPT,23张,教学课件,必修
  • cover
(课件网)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2课时)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 学习目标 ①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②举例说明某自然环境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作用。 ③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④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过程性现象。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把握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自然环境要素在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难点: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 导入新课 思考: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新课讲授 一、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学习任务一: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 【思考】结合教材P82文字,以及展示的图片,说明在流水侵蚀下,地貌的侵蚀变化过程。 【参考思路】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 【知识总结】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地貌的侵蚀变化。 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地貌的侵蚀变化正是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思考问题】结合教材,描述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演化,并尝试画出思维流程图。 【思路展示】 【讨论问题】回顾课前导入问题: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思维过程】 新课讲授 【案例探究】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阅读教材P83案例,思考并回答。 将湿润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排序。 2.说明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演化。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小组汇报】 abcde 水文:变浅,面积萎缩; 水量逐步减少; 生物: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 土壤: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 气候:气候也逐渐干燥。 新课讲授 【思考】如果区域内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干扰,其他要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习任务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 绘制思维导图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 新课讲授 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新课讲授 学习任务一: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合作探究一】 材料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随着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思考问题】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简述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 新课讲授 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小组汇报】 青藏高原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上有许多高大山脉,海拔高对气候影响很大; 气候高寒,光照强烈、热量很不足,冰川广泛分布; 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地; 东南部森林植被较好,向西北方向成为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 土壤发育程度差,比较贫瘠,冻土广泛分布; 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合作探究二】东北过度采伐森林导致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材料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采伐,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森林面积锐减,一方面造成土壤续乏枯枝落叶的补给,且水上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