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09 课题 人大代表为人民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本课是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中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人大代表为人民》的第一课时。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主线,先明确国家机构是履行国家职能的组织,再介绍核心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等职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分别负责行政、审判、法律监督;内容从认识机构到理解职权,再到明晰公民与机构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国家治理认知,强化“权力属于人民”观念,培养法治意识与公民素养。每课内容分析第五课《国家机构有哪些》,先明确国家机构的定义,再介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府(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司法机关)的性质与职权,帮学生建立机构认知;第六课《人大代表为人民》讲解人大代表的选举产生、倾听民意、提出议案等职责,展现其作为公民与国家权力机关桥梁的作用;第七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说明权力不受制约的风险,介绍宪法、人大、司法及公民监督等方式,培养学生“权力需约束”的法治观念。课时内容分析: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人民选出的代表”,从选举人大代表的公告这一生活场景切入,引出有关人大代表选举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要珍惜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责任在肩 人民在心”,引导学生一方面认识到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由人民选出;另一方面懂得人大代表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权,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三个话题是“我们是场外‘代表’”,引导学生懂得参政议政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每个公民都可以积极参加。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第三单元以 “了解国家机构”“认识人大代表” 和 “知道权力运行” 构成逻辑主线,《人大代表为人民》与《国家机构有哪些》《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人大代表为人民》中提及的人大代表受人民监督,为该课内容奠定了基础,三者共同构建了学生对国家机构的完整认知,分别从机构认知、代表职责、权力监督角度,落实 “政治认同、法制观念、责任意识” 三大核心素养。纵向:本课向下衔接小学阶段对“国家”的初步认知(如国旗、国歌等符号认知),向上为初中阶段学习“国家机构的详细运作”“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打下基础,是中小学法治教育中“国家治理”认知体系的重要过渡内容。资源挖掘:视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 实地:参观当地政府、法院; 课标分析 (一)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念: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责任意识: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二)总目标: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关心时事。理解宪法的意义,知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形成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和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三)学段目标:政治认同:初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法治观念:知道宪法,感受宪法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的法治意识。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了解每个人都有维护国家利益和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